丁强,男,汉族,1954年9月生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学位,正高级政工师,正高级经济师职称。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现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保定天威集团总经理、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
丁强具有丰富的经济管理知识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具有敏锐的战略意识和超前的发展观念,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工作实绩突出。他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甘于奉献,廉洁奉公,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广泛听取意见,注意调动领导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团结带领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企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推进河北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丁强担任省管专家以来是天威集团发展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他把一个单一的变压器制造企业,发展成为领跑中国输变电和新能源产业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目前拥有10家变压器制造企业、15家新能源制造企业、20多家配套企业、2家上市公司(天威保变、美国Hoku),在国内外形成了“十园区一基地”的战略布局。
面对新一轮发展机遇,丁强提出了面向未来的“TW155”发展规划——到2015年,在岗员工人均年收入达到10万元,实现利润5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目前天威集团正按照“建设世界知名电气集团”的长远目标阔步前进。
企业改革和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为天威集团新一轮腾飞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7年9月25日,保定市政府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重组天威集团正式签署协议,为天威集团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四园区一基地”战略布局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秦皇岛、合肥两个变压器制造公司已经形成生产能力。风电产业园、风电整机、风电叶片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天威集团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以成都双流产业园为代表的天威新能源(西南)产业园的陆续竣工投产,使天威集团围绕输变电和新能源两大产业的“四园区一基地”战略布局已经形成。
抢占发展先机,扩大高端市场,巩固发展输变电产业优势地位。
通过实施结构调整、重组收购、合资合作、资本运营、技贸合一等措施,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面对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天威集团先后试制成功了全球首条投入商业运营的1000kV输变电线路用100万kVA/1000kV特高压交流变压器、世界首条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云广±800kV 换流变压器,国内首台、容量最大的三相一体114万kVA/500kV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变压器,国内电压等级最高的1000 kV电抗器;先后中标国网公司葛沪28台直流变压器,福建宁德核电站13台40万kVA/500kV主变压器,国网公司14台750kV变压器,使天威在750kV产品市场累计占有率达50%;中标华能沁北电厂7台500kV主变压器,使天威在百万机组主变市场累计占有率达64%。
目前在输变电领域,天威拥有9家变压器制造企业,20多家配套企业,变压器年生产能力达到1.7亿千伏安,电磁线2万多吨,硅钢片加工3万吨,散热器1.5万吨。变压器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绝对实力成为中国输变电产业的领跑者。
追踪尖端技术,加速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新能源产业规模实力。
天威集团以超前的发展意识,果敢进入新能源领域,全力推进十余个新能源重大项目建设速度,使新能源产业尽快形成规模经济。天威四川新能源控股公司硅片、电池、组件已分别达到设计产能,产品合格率98.5%以上,达到行业一流水平。今年1—5月份,生产晶体硅太阳能硅片83.38MW、电池片46.49MW、组件63.52MW,实现销售收入153783万元,同比增长293%。目前公司取得的订单量是2010年设计产能的近两倍。
天威四川硅业和乐电天威硅业两个3000吨晶体硅项目提前试产成功,2010年将达到设计产能。天威集团还成功控股美国HOKU公司,为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奠定了基础。天威薄膜公司实现量产,薄膜电池转化效率达7%,单片功率达95W,并与美国、德国及国内多家客户签订40多兆瓦的合同订单。目前已按合同发货2048kW,其中出口国外1048kW,销售国内1000kW。天威风电产业经过一期、二期建设,已具备年产500台的产能。
天威卓资风场33台整机均已顺利成功吊装,近期可实现并网发电。天威叶片公司边建设边生产,目前已达到设计产能。天威长春和天威扬州新能源基地建设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全面铺开。在新能源领域,天威现拥有15家新能源企业,年生产多晶硅达到1.1万吨,多晶硅片、多晶硅电池、太阳能组件800兆瓦,非晶薄膜太阳能电池50兆瓦,风电整机1000套,叶片400套。形成了涉及范围最广、最具备完整产业链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天威集团将打造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新能源产品制造基地。
加快科技创新,推进成果转化,努力提升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
天威集团技术中心在全国57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名列第64位,标志着天威集团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与此同时,公司新建的北京创新研发中心、保定光伏技术研究中心、保定风电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光伏技术研究中心正全面推进。天威薄膜研发检测中心挂牌成立,中心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世界技术最先进、涵盖工艺最全面的薄膜太阳能技术研发中心之一。
2009年11月,天威集团与德国于利希能源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在大面积硅基薄膜光伏组件可靠性、光伏测量系统的校准、监测太阳能电站的运行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提升研发和创新能力。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成果转化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近年来,天威集团共完成新产品开发20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新产品鉴定7项,获得专利138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21项。技术研发投入占到产品销售收入的5%以上,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特别是在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天威保变研制的“超高压直流输电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殊荣,这也是天威集团继2007年获此殊荣后又一次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相逢。
创新管理理念,强化基础管理,不断提高公司管控水平。
针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管控模式,减少管理层次,强化基础管理等措施,逐步由管理企业为主向管理产业为主转变,重点管战略、管人才、管资本等核心业务。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开展了对三、四级公司的清理工作,坚决退出与主业无关、没有发展前景、没有竞争优势的项目。目前已清理各级控股公司15个,参股公司4个。
全面加强企业风险预警及防控体系建设,成立了集团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分析、编制集团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报告。进一步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和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制定出台了公司《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形成了一批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深入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推进“成本领先行动计划”,推行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大降本增效工作力度。针对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等严峻形势,不断完善成本核算办法,推行生产物资直配,紧控资金支出使用。加大技改技措投入,推进工艺技术改进,近三年来,实施技改计划项目780项,总投资78861.6万元。
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动力,转观念破难题,谋划确立战略发展规划。
按照中央、河北省委和兵装集团党组的部署和要求,我们在党员干部中扎实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确保活动收到实效,坚持“突出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突出改革创新”,确立了“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打造新天威”的活动主题。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实现了“五转变五确立”。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习发展观活动,使我们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领导企业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按照兵装集团新一轮“211”发展战略的要求,天威集团制定并实施了到2015年新一轮“TW155”发展规划,即到2015年,实现在岗员工人均年收入10万元,实现利润50亿元,营业收入500亿元。
立足企业长远发展,启动“天威823人才计划”。
为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推进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确保“TW155”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我们制定并启动了“天威823人才计划”。用5--8年的时间,在输变电和新能源两大产业,培养、引进、提升3000名以上高层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目前,公司组织人事部门正按照“天威823人才计划”的要求,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尽快启动第一批“天威823人才计划”入选人才的申报评审工作。各公司、各单位也正在抓紧编制人才需求和发展计划,形成集团公司上下衔接的中长期人才规划。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企业。
天威集团始终坚持发展依靠员工,发展为了员工,发展成果惠及员工。近年来,用于改善员工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投入超过了8000万元,解决子女和家属就业1000多人,新建住宅楼51栋30多万平方米,使2200户员工家庭喜迁新居。
近三年来,天威员工年人均收入增长了30%。广大员工秉承“自信自强、追求卓越”的天威精神,以“立足产业报国、铸就世界品牌”为己任,踏实敬业,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用自己勤奋的双手和无尽的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广大员工热爱企业、关心企业,每年提出的各种合理化建议超过上千条,为企业降本增效做出了贡献。在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天威员工捐款达398万元,广大党员交纳特殊党费35万元,充分展示了天威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情怀。
近几年来,丁强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2006推动中国品牌国际化50人、2008赢在未来商界领军人物、中国机械工业明星企业家、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十大人物、中国工业经济十大杰出人物、中国电器工业百名风云人物、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最具影响力劳模、河北省首届(2006年)最受关注企业家等称号,并正式入选中国优秀企业家数据库。
在认真做好实际工作的同时,他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不断取得理论成果。其撰写的《发展新能源产业更要走科学发展之路》、《输变电和新能源产业的领跑者》、《就是要把企业做大做强,来体现民族工业的地位》等文章、先后在《电网与清洁能源杂志》、《电力系统装备》、《半月谈》、《中国电力报》、《中国工业报》等报刊发表,并出版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专著,与相关理论专家进行研讨交流。——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