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志于实现低碳甚至零碳发展的城市,如何把低碳理念及指标融入城市规划中,确定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按照城市发展阶段、定位和资源禀赋探索自己的低碳途径,仍面临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因素。
除了制定低碳发展规划,还应该在具体技术、项目和基础层面加以突破,以推进城市在低碳层面更进一步,这或许是当下地方政府更希望达到的目标。
本报记者 张林
由英国最先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如今已被众多国家接受,并成为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发展目标。城市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0%以上,而且聚集了大部分的人口和经济,所以,如何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始终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主要内容。
当前,关于中国经济转型的争论已不在于转或不转,而在于如何加速转型低碳发展被认为是加速转型的必然选择。中国低碳发展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考虑,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其近日发布的《把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策略与方法》中指出,随着中国政府出台越来越多低碳发展方面的战略、法规和政策,尤其是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使低碳发展已经从部分城市的自愿行动逐步变成每个城市发展必须采取的战略措施。
在这场中国城市的“集体行动”中,对于低碳城市的发展内涵、目标、实现途径等内容,并没有完全一致的答案。不同的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实践及探索,虽然成绩斐然,但也迫切需要从概念到实践进行必要的梳理总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庄贵阳在日前举办的2011低碳城市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论坛上表示,对中国而言,低碳城市建设是生产生活方式全面转变的过程,是传统高耗能产业的低碳化与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低碳产业并重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延伸产业链,使中国摆脱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的过程。
“目前的城市规划偏重宏观战略层面或者仅把低碳指标纳入其中,应该编制城市低碳发展规划。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正在由点到面稳步推进,下一步应该再从面到点,在低碳技术、低碳项目上加以落实。”庄贵阳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或许是地方政府更希望达成的目标。”
低碳发展的核心
低碳概念是基于后工业经济的假设,目标在于将温室气体排放限制在一定水平之下,以防止全球变暖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并在此过程中寻求能源安全、新经济增长点和新国家竞争力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在向论坛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发轫于英国的低碳概念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绝对脱钩为标准,注重实现低碳经济。中国学者对此进行了拓展,即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概念。
潘家华定义低碳经济的概念为:在一定碳排放约束下,碳生产力与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这个概念把低碳经济界定为一种经济形态,既可以是绝对低碳,又可以是相对低碳。
低碳经济的概念有三个核心特征,即低的碳排放、较高的碳生产力以及发展的阶段性。尤其是低碳转型具有阶段性特征,对于已达到碳排放峰值的发达国家来说是绝对减碳,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是相对减碳。而衡量一个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需要考虑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消费模式和技术水平四个要素。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低碳转型的重点是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同时,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林木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
此外,“十二五”规划也设定了低碳发展的具体目标:能源强度降低16%,碳强度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达到11.4%,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
《把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策略与方法》一书指出,低碳发展的核心手段是节能及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人类的碳足迹,这对于抑制过度消耗资源、合理公平地分配资源、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过多影响等具有积极作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高度一致性。
WWF此前发布的“2050能源愿景”报告描述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到2050年100%的全球能源消费将由可再生能源所提供。世界自然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关德辉在2011低碳城市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论坛上指出,在这种情景下,中国将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
WWF(中国)高级顾问杨富强在论坛上介绍,2004年至201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增长了5倍,2010年达到2400多亿美元,与化石能源竞争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超前的投资必然带来技术及产业的迅猛发展,使低碳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选择。中国从能源密集和碳排放密集型的发展道路转向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低碳城市是其必要的实现手段。
城市是减碳主体
一直以来,我国对低碳城市发展的认识和行动,与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等理念和行动基本同步发展。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不仅满足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而且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有很大的一致性。
然而据WWF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显示,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已经存在生态赤字,2007年中国的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率的2.2倍,已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迫切需要低碳发展。
关德辉指出,城市需要为80%的碳排放负责,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时候首先应该从城市开始。“根据麦肯锡的一个报告,中国有3.5亿人到2050年将会进入城市生活,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城市居住者平均来讲所消耗能源要比农村居民消耗的能源高2.5~3倍,而他们的碳排放量也比农村居民高2.5~3倍,所以要想解决碳排放和能效的问题,就必须要解决城市的问题。”关德辉解释说。
据介绍,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8年在中国开展的低碳城市发展项目,开启了中国低碳城市序幕。如今,随着中国日益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以及公众和企业意识的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低碳发展的行列。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在论坛上指出,低碳城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然而低碳与生态和绿色的概念并不一样,因为低碳必须是可计量的,如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衡量指标。
关于建立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李迅介绍,目前国家层面正在加紧制定相关指标体系,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已有成形的指标体系框架。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是仅基于环境、资源的角度,还是把社会和经济的角度也纳入其中,至少在理论层面尚未达成共识。
“大家还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论共识还没有达成,但是建设又非常需要,中央政府确实需要加快指导各地的实践活动。我想(指标体系的完成)不会再用太长时间了。”李迅说。
截至今年2月,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33个城市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约占总量的46%。
“城市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体,但对于中国来说,还有一个城市化的问题。”庄贵阳说,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81年)20%上升到(2003年)40%只用了22年,而英国用了120年,法国用了100年。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了避免由此带来的碳锁定效应,必须要把低碳因素考虑进去。
庄贵阳分析指出,目前中国低碳城市发展仍以自发性、零散性和尝试性为主,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总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局部尝试型,如上海世博会的世博园建设就是以世博园建设为契机,从选址、规划到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贯彻低碳理念。第二种是特色产业型。如保定以新能源产业为契机,建设低碳城市,目前已形成光电、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与电力自动化六大产业体系。第三种是系统规划型,如吉林市以石化行业为支柱产业,通过关键产业带动整个工业体系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实现低碳转型。
试点与探索
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在国内5省8市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工作。5省8市2008年的GDP占全国的36%,能耗占31%,碳排放占27%,人口占27%。
试点城市的选择标准包含了地区平衡、工作基础以及城市的典型特征等要素。试点城市将重点加强低碳发展的规划指导,构建低碳绿色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打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创新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低碳发展,规划先行。据悉,目前试点城市已制定了各自的低碳发展规划,但由于城市定位不同,发展规划也各有特色。潘家华在报告中分析认为,城市的低碳发展规划是一切低碳行动总纲领,是将减碳总目标分解到各行各业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规划的实施必须由易到难,选择从“小投入、大减排”的活动开始。
同时,要设立低碳建设重大项目库,包括引导发展的产业门类和技术进步项目、适应低碳社会建设的城市改造和基础设施支撑项目等,并选择一些先导性项目加以扶持和实施。
据了解,目前低碳试点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主要是产业结构低碳化,即对供给链条上碳排放量大的产业进行控制,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总体技术水平,既发展低碳产业,又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此外,还包括能源供应低碳化、低碳化城市基础设施及空间布局、低碳生活系统与碳汇、低碳社会消费模式等方面。
试点城市深圳市依托实力雄厚的新能源产业,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加快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培育壮大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圳提出,到2015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30%以上,到2020年下降45%以上。
另一个试点城市贵阳市确定了今后10年的低碳发展目标,并启动实施包括构建低碳城市交通系统在内的“十大行动”促进低碳发展。其目标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40%,力争下降45%。
目前,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然而,如何把“十二五”规划中要求的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落实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中,仍需要不断探索。有关专家强调:“大家都说自己是低碳城市,但距离低碳城市到底有多远?要怎么努力才能实现?因此,下一步迫切需要先解决低碳城市的评价体系建设与实现途径这两大关键问题。”——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