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渔岛海边的独角龙开海口雕塑
董宝瑞
今天,转贴左恭田先生于今年6月5日傍晚到“中国最美八大海岸”昌黎黄金海岸新兴的旅游景区——渔岛拍摄的几张独角龙开海口雕塑照片。他这几张照片拍摄得同样很美,利用夕辉把在渔岛海边广场上雕塑的《独角龙一夜开海口》的传说塑像拍摄得金碧辉煌,充分展现了雕塑的神话色泽。
原名《七里海的传说》的《独角龙一夜开海口》的传说,源于昌黎沿海地区的一场巨大的沧桑之变,讲述的是昌黎县境的秀美山川所拥有的渤海沿岸独一无二的潟湖——七里海连通渤海的故事。
曾名“七里滩”的七里海,在昌黎县城东南偏南16.5公里处的渤海沿岸,以水域宽约七里得名。其原为昌黎沿海与渤海以海岸沙丘相隔的内陆湖泊,在《明史·地理志》中被称为“溟海”。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版《永平府志》记有:“溟海,在县东南三十里,潴水成泽,一曰七里海,言其广也;沿三十里,若浅若深,有菱可渔,尝于黎明现城市楼台状。”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版《永平府志》记有:“七里海,县东南三十里,即古溟海,亦曰七里滩。按七里海,纵七里,横十余里,水咸可作盐滩。自饮马河由沙河入七里海,海潮淤沙,海水遂淡,盐滩渐沦于水,名之为海,其实褰裳可涉,舟楫不通,旱则成滩,阴雨过多,潴水为泽,遂成巨浸,旧有鱼蟹之利,居民赖焉。”从这些记载中,可知七里海原为渤海的近岸水域,是海岸后移使之变成了沿岸地区的湖泊的,并随着湖水的不断淡化,变成了“有菱可渔”的淡水湖泊,湖面生长有芦苇、蒲、菱角等植物,湖中繁育淡水鱼蟹。据说,当时的七里海,在盛水期成为“巨浸”时,湖面横亘在渤海的沙丘海岸之内长达有二三十里,其风光堪与冀中平原的白洋淀媲美;而偶尔出现的海市蜃楼之景,及在民间留下的“七里城”等美丽的传说,又使之显得异常诡秘、神奇。七里海变成与渤海相通相连的潟湖,始于一场巨大的沧桑之变。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版《昌黎县志》记载,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和咸丰九年(1859年),因接连两年大旱,七里海的水源断绝,湖水干涸,沿湖村民在其间种植小麦,皆获特大丰收;但到同治年间,又“潴水如故”,而且面积比以往又“广袤数十倍”。变故发生在清朝光绪九年(1883年)夏天,当时“滦河涨溢”,泛滥的滦河及饮马河等河流的汇集的洪水,几乎全部倾泻到七里海中,七里海水骤然猛涨,在一日凌晨时分,湖水在今新开口处将沙坨峪冲开一道豁口,将满湖的洪水泄入海中。从那一天起,“七里之水为海水吸入,而变成桑田”;后来,“经民开垦,呈报立案,名曰海防荒田,凡数百顷”,“后以居者日众,遂成村落,名曰大滩庄”。也就是说,原来因“海潮游沙坨”而“与大海不通”的七里海,在124年前的1883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就变成了与渤海相互连接的潟湖,湖、海相通以后,湖水面积大大缩小,并由淡水湖变成了咸水湖。那年夏天被七里海冲开的入海口,被人们称之曰“新开口”,渐渐成为渔船、商船的停泊、聚集之地;后来,人们又以新开口的港口贸易异常兴隆,又称之为“兴隆口”。如今,新开口已经成为昌黎沿海最大的渔港,也是渤海沿岸有名的渔港之一,系国家一级渔港。七里海以新开口和渤海隔成的半岛式沙丘海岸,近十几年被冠名“翡翠岛”,已开辟成为有“京东大漠”美称的黄金海岸翡翠岛生态旅游风景区。而渔岛,则坐落在新开口的北面不远的地方,属于新开口附近地区。
七里海通海后,民间流传有一些传说,其中就有《独角龙一夜开海口》的传说。这个传说的讲述者是昌黎县沿海的赤洋口三村的渔民肖印清,搜集整理者是赤洋口乡中学的教师肖景隆。这个是肖景隆在1958年夏天采录的,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这个传说很美,也很神,最初发表于1962年3月4日的《唐山劳动日报》,题为《七里海的传说》。笔者是在1978年秋天被借调到《唐山劳动日报》当文艺副刊编辑时,从《唐山劳动日报》合订本上看到这篇事关昌黎沿海地区沧桑之变的传奇传说的。而讲述这个传说的老渔民肖印清,在我知道这个传说两年后已经病故(病故时年80余岁),七里海通海时,他正值年少,有十几岁。
《独角龙一夜开海口》的传说如下:
昌黎县东南临海的地方,有一个小海湾子,这就是七里海。
传说在很早以前,这里原是一座方圆七里的城,叫做七里城。全城的人,渔季捕鱼,农时种稻,生活过得倒也挺美满。有一年不知是在啥地方得罪了镇守渤海的老黄龙。在一个昏暗的夜晚,老黄龙猛涨潮水,将七里城团团围住了。等全城人登上城墙看时,城外早已成了一片汪洋。潮水眼看就要漫过城墙了,这时,人们听老黄龙在海上吼道:“我是渤海龙王,今天我要借用你们这块地方练兵。”大伙正在心急如火的时候,忽然人群中站出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这人是当地一个最年轻的船老大,名叫杜小龙。杜小龙手中紧握尖刀,纵身跳入大海,一个猛子扎到了老黄龙身旁,用尖刀猛地向它肚子刺去。只听老黄龙怪叫一声,当场就死去了。老黄龙怪叫声音很大,把杜小龙震昏了。
第二天,一阵凉风把杜小龙吹醒了,他费劲地睁开了两眼,只见家乡仍然浸在海水里。一想全城的父老还没脱险,他的眼泪马上成串地流下来。傍晚,小龙正没计可施,忽然一从前边沙丘上走来一个白胡子老头,他问道:“你是杜小龙吧?”“是啊!”小龙奇怪地答道。老头又问:“你想搭救全城的人吗?”小龙忙回答说:“我要救全城人,正愁得没法几。”那个老头一听,告诉他,黄龙死后变成了沙丘,挡住了海水不能归海。最后,他说:“法子我倒是有,就怕你干不了。”小龙说:“只要把海水退下,保住全城人的性命,我死了也干!”白胡子老头一看小龙挺坚决,就说:“我这里有个龙蛋,你吞下去,就能变成—条龙。你要是把这两道沙丘用角顶开一道口子,水就会很快流下去。不过,你要记住,千万不要回头看家。”说罢,他把龙蛋交给了杜小龙,一眨眼就不见了。
小龙站在沙丘上把龙蛋一口吞下肚去,不大功夫就变成了一条独角龙。黑天时,小龙长吼三声,用他那锋利的独角顶开了第一道沙丘。接着,他又顶第二道,当就要顶开的时候,他忽然想,现在家乡咋样了呢?水落了些吗?想着想着,他忍不住回头一望。啊!可不好了,海水马上又涨了几房高,一下淹没了七里城。独角龙痛苦极了,一低头,一用力,把海口终于项开了。
天亮后,潮水退没了,七里城也不见了,可独角龙一夜开海口的故事却流传了下来。后人给这个海口起了个名字叫“新开口”,管这海湾子叫七里海。海口两边都是沙坨子,可流沙却堵不住这个海口,传说这是因为每年农历二月二,独角龙就来清一次海口的缘故。
现在这一带海面上,有一种海鸟,专追着鱼群飞,渔民跟着它们准定能打到鱼。传说这就是七里城的人们变的,所以有人管它叫“七里城鸟”,说它是专门给渔民报渔汛的。
摄影:左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