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期


未有期

                         区瑞强

  

自己属高音上不去的,除了破音别无选择,所以对中低音一直有偏好(我以前有个女同学人家说她有点像郑裕玲,从此郑姐成为她偶像,发展到后头,她仿郑裕玲样式割了个双眼皮,因一直没消肿彻底,到临别我也不知她此后真面目是啥样了),可见人总是会把“我无”作为对立或疏远,而把“我有”放大至偏好。我对中低音甚至偏见到,我认为低音部位离喉咙,离心脏更近些,因而更具有“人声”质地的本色美,类似通关耳语。

昨因午睡久,失眠大爆发,夜半十二点在电脑听歌到两点多,偶听一个韩国女歌手的(歌名人名皆忘),是把好低音,可能录音太高保真,她第一声,透过耳机响起,我吓一跳,像有真人对耳朵突然吹了口气,温热的,在夜半颇有些鬼魅!

今晚听区瑞强(1955年7月31日生,香港歌手、音乐人,香港浸会大学毕业,香港电台DJ,80年代成名),他的代表作《陌生归人》《渔火闪闪》,都好听,纯正的民歌风,有怀旧情结的可以听听这把“香港首席发烧男声”,还有他的《没有寄出的信》等,都沉静,低音部心念皈依的静。再想下我喜欢的歌手,有不少低音,欧阳菲菲,梅艳芳,黄小琥,中岛美雪……有人说“低音是天生的,高音是练就的”,这似乎为我偏好低音找到个依据。除了我懒而宅,中气不足,懒得往高音跑,更喜欢天生的低音中一种更贴靠灵魂的气息,大提琴的穆雅低回,阶前梧叶已秋声,初换秋衣独慨然,洞庭波兮木叶下——才发现中国古诗词太多是为中低音准备的!

 看有人问过,为何低音歌手出名的不多?答曰,传统中国审美偏向高音,如传统戏曲中就无低音角色,再有中国民歌中的低音作品更稀少,通常都高亢激昂,才似更彰显唱功。然而,低音动人,那是“君问归期未有期”之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