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讲理想的创作环境就是有一个“自我”的创作空间。
我这样说很容易被视作一句废话。你创作,当然地你去自我努力自我负责自我奋斗,不“自我”难道还“赖他”,依赖他人?
但我若把这“自我的空间”阐述清楚,即:创作不是奉命(没有命题),结构时没有“各方专家”为其研讨,结构完成“论证”减免,进入排练“顾问们”不必顾不要问。那么,这“自我空间”就可疑了。令人忧虑呀:创作方向怎么把握?作品质量如何把关?
其实,要讨论健康理性的文艺批评,前提是必须先认清一点:中外古今任何文艺创作自有抑制机制的。第一个抑制机制即创作者本身:艺术家的人格、人品及禀赋。
写什么,考量着创作者的心灵;一个纯净的灵魂,一颗对生活火热的心,一份对社会敏感的认知和责任心,写什么选什么题目自会适时来到创作家心中。
怎么写,那就考量创作者的能力、基本功了。
放心地给创作者一个“自我”的空间,让创作回归它本源的正常的健康的运作程序吧。
都说一个作品的诞生是艺术家灵魂的一次闪耀,说得朴素一点,是艺术家真情实感的流泻。那么,他的灵魂或说真情实感正在暴风疾雨中激荡呢,你的命题却是“春风拂面”,他即刻就懵了。
待终于找到灵感,思绪如流水泊泊向前,直奔大海或恣意汪洋欲敷衍成宏篇时,研讨会了,李专家水平高,说应该向东,张作家有自己的思考,说向西必有深意,王同志说向南吧,周编导经验足,说向北才有戏……那这位创作者只好团团转变成一漩涡钻入河底了。最后自然也能拼凑出一个东西进入“论证”会,论证毕,“专家们”各忙各的去了,剩下被论证者望着离去专家们的背影茫茫然。
当然,他仍可以也必须进入排练……于是乎又为“全国雷同”之锦绣添上了一朵大花。
第二个抑制机制是观众,是市场。观众是最敏锐最公平的,而且你不就是为他们而创作的吗?所以,他们才是最终的评判者。
但,相信观众,相信市场的前提是“自然买票”,不组织观众,不摊派推销,不是拉关系包场,不是“朋友帮帮忙”,不找人填座位……由个别的观众一张一张地自然地销出,那是真正健康的“票房”。在这样的真正健康的“票房”的考验面前,当大幕拉开观众无几时,创作者自会自我检讨自我思量。(前提必须创作者不是那种排完戏就拍拍屁股走人的。这似乎又是当前的麻烦之一)。
做“自然票房”说难不难,说不容易也不容易。不容易在于习惯,每每只来得及顾及眼下这轮演出,搞满场了再说,下一轮?下一轮换个地方再搞呗……那么,恶性循环就越转越紧,无以解脱。若真要整顿市场真要正常地面向观众建立自己剧团的观众群,那么拿出好的演出来,令观众满意,不消几台戏,品牌(我们也用一下商业用语)即可建立,美国ABT芭蕾舞团,台湾林怀明云门舞集……只要演出预告信息一出,观众自然地来买票进剧场了,还一票难求呢。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有人会说观众也有个引导问题。对的。但眼下是大部分观众不费事理你,管你原创作品、专业圈子热闹什么。“引导”?从何谈起。
整篇文章似乎未言及如何“重建健康理性的文艺批评”这一话题,那是因为我认为文艺批评不是孤立的行当,它介于作品(创作者)——受众(观众)之间,创作与观众市场诸问题若未理顺,就像两岸都未夯实就难以建桥啰。
放心地给创作者一个“自我”空间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