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出版的《经济观察报》报道了一则安徽省汇总各地关于农村沼气项目,争取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的新闻,并声称以这项目的名义,安徽省去年已从发改委获得了6000万元的中央预算内投资。今年的汇总不过是去年拿钱的继续,这种由非中央财政部门执行的预算,在该报道里被比喻成“口袋预算”,大约是说其过程不透明。
不透明的“口袋预算”对地方各级政府来说吸引力巨大,有道是“跑部钱进”。而像安徽以农村沼气项目拿中央钱的消息,说实话在全国都“跑部钱进”的大浪之中,不算什么新鲜的事情。对此,社会诟病已久和政府乐此不疲相辅相成,要改变这样的状态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不仅涉及预算公开,还涉及中央财政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投资的必要性以及是否有效率。说实话,把中央财政和一个个正常经济运行情况下的具体的建设项目联系起来(突发事件另当别论),怎么看都有些不伦不类的。
首先中央财政如此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从实际操作上看根本无法公开透明。
尽管从预算公开的角度来说,中央每年都编制预算,说明在全社会领域大致要支出多少钱。但在具体科目上,用中央投资这个行为,来细化中央的财政支出是有点可疑的。因为中央财政即便具体到一个个项目本身,财政部也难成为项目建设操作的主体。即使是通过发改委操作的项目,也不是由发改委作为建设和施工单位来具体实施。要它们就具体项目进行预算公开的确太难了。
就安徽农村沼气的例子来说,安徽省大约有70个县,几千自然村落,若是每家每户都搞沼气,从项目本身来细化预算公开,财政部和发改委即使同时再扩大十倍百倍的编制,估计也做不到这个项目的预算公开。要求此预算不是口袋状的预算,而是玻璃瓶状的预算,是不可能的。
其次,从中央财政一般意义的角度说,预算内造成的实际的中央投资,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叫中央财政支出比较准确。还拿安徽沼气项目来说,除了极个别的推广样板工程,大约连地市级政府的发改委和财政部门,都不可能是某一个或者几个乡村沼气项目的操盘手,何况中央?要求中央财政投资钉是钉铆是铆地花在沼气项目上,该买水泥买水泥,该挖土方挖土方,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
因此还是要统一一下,中央的投资最好不要叫投资,而叫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好,否则会陷中央财政部门于既不公开透明,又不对其投资负责的双重责难之中。
对中央财政关于农村沼气建设的支出,最恰当的描述有两条:一是全国各地农村沼气项目的中央财政补贴;二是中央财政以种子基金的方式,带动地方政府和民间投资促进乡村沼气建设的发展。不过这两条要求全过程透明也很难。因为从中央财政支出的类似这样的资金到底是怎么安排的,为什么是这个数额?我们很难从财政部的预算里得知。我们大约只知道中央要在什么地方花多少钱。至于这些钱是安徽的人花了,还是广东的人用了,事前是没有人知道的,事后也几乎无人清楚。
比如三农方面的支出,依然是2011年的预算里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支出。仅农林水事务支出,预算金额就高达4588.83亿元,同比增长18.3%。先不说这些资金都是由谁来执行,效果如何。要命的是,在这个名为农林水事务的专项支出中,有些类别竟然是高度叠合的。比如第二项农资综合补贴,和第三农机、第五农作物良种的补贴怎么区别呢?假如要让补贴的类别透明,那就得更细致一些将三农生产过程写出来。
假如你想要求财政部透明公开,估计它会要求你先南下三亚,去黎族村落看如何捕鱼,再北到呼伦贝尔草原和牧民一起放马。否则财政部就是公开透明地奖励这些渔民、牧民,你也难以理解其中奥妙。
中央预算支出越细透明就越难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