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孽根——念稿子、记笔记


 中国有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就是开会,各种各样的会议、各级各部的会议、各地各区的会议、各门各类的会议。开会成为中国核心官员们一生最重要的事情,一切围绕会议而展开的内容和议题比比皆是,这些我们姑且不论,但是,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主持会议的念稿、参加会议的记录,这是会议的一道景观,也是衡量会议重要性的标志。

念稿子、记笔记,看是似对于会议的重视,但是仔细一想,更是中国文化的孽根,其根源在于:

     念稿子就得有人写吧?写就得写规范吧?规范就得有人修改吧?修改就得讨论吧?讨论就得发表不同意见吧?一个稿子的出笼不知道花费了多少人的新血,这些还好说,你想,经过了若干人讨论以后的稿子还有味道了吗?还有激情了吗?因此,人们已经习惯了听没有意义的讲话,如果你念稿子能够把话讲的有激情了,到是值得惊讶的了,君不知,我们的温总理好不容易在访问美国的讲话中不带稿子讲话,不是大加惊乎和报道吗?殊不知,我们很少看到美国的总统,英国的首相讲话念稿。

记笔记你得记吧?记了你还能够听了吗?你不听那你来开什么会?不来开会的话,发个短信、发个伊妹儿不就得了吗?

后来我们才知道,因为记录是为了回去传达,传达的目的是为了他也能够过一把念稿子的瘾,为了再念稿子,还得下一级的整理稿子的过程吧?一个过程一个过程的传达下去,我想,中央传达一个重要的会议精神到了下面不知道经过了多少程序。好在这样的过程我们已经习惯了。

这样过程的结果是什么呢?中国的文字在更进一步发扬,我们不总在说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吗?文字让中国人活到老,学到老,很多中国人成为了满腹经纶的学者,可不知这些知识到底为了人类做了那些贡献,也许消费的是纸张和精力,获得的是政府的资源和自慰的满足吧。

中国人能不能潇洒一些,如果我们都不念稿子,都不做记笔记,我们的会议就会跑调吗?就是有一些所谓思想和要求不准确了,我想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伤害吧?

讲话其实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才能,我们应该让中国人发挥出不同的才能,讲出来自然的话才是真正的语言,我在想,我们一直在研究赵本山小品的艺术魅力,这里的奥秘就是:

你听,的确值得回味,让人可笑,但是有很多的艺术大师就是不服气,觉得这样的艺术不值得欣赏。让我看,赵本山的小品之所以值得回味和可笑,重要的是他可属于将话不要稿的那种领导,每个小品的话语都好象是在和你唠嗑。你不需要记录也能够有深刻的印象,即便你记录了,念出来也就没有味道了,这个就是和 之间的奥秘。

    想想我们当今社会的会议现象和我们如何面对和改良我们的交流方式吧?

中国文化的长处很多,中国文化的孽根也不容忽视。

希望大家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