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的创新与经济周期理论


 

1.经济周期的涵义

熊彼特认为,所谓的经济周期,就是经济生活的波浪式运动,它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繁荣是经济的上升和扩张;衰退是对繁荣带给经济体系的干扰和新情况的适应;萧条则是经济体系奋力走向新的均衡,适应由于繁荣的干扰所改变了的情况;复苏则是走向繁荣的一个过程。

   同时他也认为,企业创新仅仅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殊现象,或者说,创新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熊彼特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增长因素、外部因素和创新。所谓增长因素是指人口的增加,这个因素不是决定经济波动的关键,熊彼特在分析中将这个因素排除掉。外部因素是指战争、革命、自然灾害、制度变化、经济政策变化、银行和货币管理、支付习惯、黄金生产变化等,他指出,尽管这些外部因素是导致经济波动的一个很明显的重要的根源,甚至危机的真正根源极有可能存在于纯粹的经济范围之外,但仅从外部因素探讨经济周期的原因是不够的,危机的本质上属于经济范畴,应该从纯粹经济学角度去解释。熊彼特认为,即使把外部因素排除掉,资本主义经济仍出现周期现象,创新才是经济周期的内在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经常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其主要原因也是受到创新活动的影响。由此也可以联系到他研究经济学的方法论中的特殊性,即以创新理论为核心,贯穿他研究经济的始终吗,可以说是他研究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则。

 2.二阶段经济周期模式(纯模式)

  所谓二阶段经济周期模式,是指排除一切外来因素干扰的模式,只包括上升期(繁荣)和下降期(衰退)。熊彼特在论证二阶段经济模式的时候先假定:(1)存在一个一般均衡的经济体系,每个企业处于完全竞争的均衡状态中;(2)企业家成本和收入完全相等,企业家利润为零。(3)没有对资源的非自愿的闲置不用;(4)每个家庭和每个企业同样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家庭收入和支出完全相等。

   熊彼特认为创新出现之前的经济状态就是这样的,而创新则是打破这种均衡,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当一个企业家实施创新活动时,他获得了利润,成功的创新活动所造成的盈利机会会促使其他企业家纷纷模仿它,结果就形成由创新掀起的浪潮。随着创新浪潮的到来,企业家扩大了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为了进行支付,企业家便扩大了对银行信贷的需求,引起信贷的扩张,形成经济的上升阶段,即繁荣阶段。

这种由创新引起的浪潮形成了对经济初始均衡状态的干扰,因而经济必将走向新的均衡。但是,由于企业家们纷纷扩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成本提高,同时创新和模仿造成产品的产量大量增加,以致产品价格上涨,这些都削弱了企业获利得润的能力,企业对银行信用的需求开始紧缩,企业的利润趋于零,于是经济进入下降阶段,直到达到一种新的均衡。

熊彼特有关二阶段模式的讨论以下面3点结束:(1)纯粹模式包括繁荣和衰退两个阶段。繁荣是因创新活动使经济跃出原有的均衡,而衰退则意味着回到新的均衡位置。由于创新活动不会结束,新的创新活动总会出现,均衡可能再次被打破,如此周而复始,两个阶段循环不已。第二个均衡与第一个均衡相比,总产量会增加,但其构成不同。在繁荣和衰退有个时间段,它为具有特别才能的企业家提供了寻求和实现创新的机会,当这种机会实现的时候,经济就进入了下一个扩张和繁荣的进程。(2)二阶段的最低转折点是一个均衡时期,他的恢复阶段是指由扩张进入到繁荣。(3)在二阶段的模式中,抽象掉了创新所诱发的各种从属现象,如创新者得投资活动所引起的各种连锁反应,以及随着繁荣的逐渐到来而造成的振幅,这些从属现象的总和将大大加强周期的振幅,这些从属现象的总和称为“次级波”。

3.熊彼特的四阶段经济周期模式

  所谓四周期模式,是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经过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熊彼特认为,次级波(第二次浪潮)和创新的共同作用是形成四阶段周期模式的原因。所谓次级波是指,经济代理人的心理方面周“期性的错误群”,过度的乐观和悲观等诸如此类的心理的总和引发的次级现象,这些现象以周期群体心理为中枢,他不仅依赖于外部因素,而且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大。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是次级波的主要特征。次级波本身没有或者很少有推动力,它的推动力来自于创新。

   四阶段经济周期模式: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演变过程。

熊彼特认为,在繁荣阶段,企业家的创新增加了信用的需求,由此促成了新工厂的建立,新设备的增多,但同时整个社会出现大量的投资机会,出现过度投资,这又增加了对信用的需求,这种信用需求与创新无关,在纯粹模式的扩张阶段,信用的需求来自于创新的企业,这些企业借款是为创新融资,或为了适应扩张时的不断变化而进行必要的支出。为所有这些目的而进行的信用扩张所带来的债务会自行消失,熊彼特将债务自行消失的过程称为“自我收缩”。熊彼特认为,作为繁荣的一部分和周期的连续阶段,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的经济活动的获利能力使企业家的潜力失去支付信用的支持者—银行。

与二阶段模式相比,在次级波的影响下,信用创造继续增长。但这时的需求已不是为了生产性的信用需求,而是非生产性的信用需求,这些需求都是为了消费。熊彼特认为所有的这些都形成债务,在投机的基础上,繁荣的状况有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但在次级波带来的繁荣中,一些鲁莽的、有欺骗的行为的企业出现了,产品的大量增加带来了价格的下降。在繁荣的后面存在着一种恐慌,可称之为“可怕的螺旋”。这些可怕的螺旋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当经理们试图以更低的价格出售产品以保留一定数量的现金时,将导致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银行将会崩溃。第二方面,恐慌增加了人们从乐观主导的情况转向悲观占主导的情况的可能性。

熊彼特认为,衰退在恢复“均衡”的位置结束,在衰退时期,有一种机制在发挥作用,它促使资本主义体系趋向均衡。在经济运行当中,次级波引起了纯粹模式的均衡趋势的破坏,经济越过均衡而走向更深层次的不均衡状态看,衰退过程越过均衡邻区而进入新的阶段,这就是所谓的萧条阶段。萧条是一个病理过程,这个过程除了有重新组织和适应能力外,不存在任何有机功能。

萧条阶段,存在很多单个事件,如破产,这些单个事件产生同样的事件,他们对经济产生影响,称作收缩螺旋。但萧条只有实现自我缓和的能力和趋势,才可以冲破收缩螺旋。熊彼特将使收缩螺旋中断的方式称为“萧条商业”,是指当萧条的负面经济和社会影响扩大时,仍有一些组织和公司可获得实现经济收益的机会。一个生产者的破产可使另外一个生产者加入任何一个市场空缺中,此时,投入品的价格比实际商品的价格下降的更快。这样,阻止剧烈螺旋转动的机会就会到来,这种机会的到来取决于企业家对经济现象所采取的态度和做出的反映,在萧条时期,悲观预期占上风,但不排除仍抱有乐观情绪的人,他们准备采取新的经济行为以试图改变经济状况。

创新提高了资源的生产力,再接近均衡时期,经济还有能力继续增长,于是就出现了经济的复苏。

3.三种周期论

熊彼特认为,由于创新的出现不是连续平稳的,而是 时高时低的,有时密集,有时稀疏,这就产生了经济周期,各行业因为技术条件不同、性质不同,创新也就不同,对经济周期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所以,由创新引起的经济周期就有长有短,熊彼特根据时间的长短将经济周期分为长、中、短三种类型。

1)长周期,也叫“康德拉捷夫周期”。俄国的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于1926年提出。每个周期大约50年,熊彼特把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长周期,并以创新理论为基础,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和运用为标志:第一个长周期是18世纪80年代到1842年,这是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长周期是1842年到1879年,蒸汽时代和钢铁时代;第三个长周期是1879年到20世纪20年代末,这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代。

2)中周期。这是通常平均910年得周期,即尤格拉期,法国人尤格拉1860年提出。

3)短周期,平均时间为40个月,也叫基钦周期,改周期由美国人基钦1923年提出。

 

参考文献:徐泽荣  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经济思想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