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街观察13:人走茶也凉


  最近对K街游说行业的批评之声高涨起来了,缘由不免老套。美国金融业在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走下坡路,但金融业高管大佬们依旧获得了不菲的补偿,所受影响很小。是以,大众怀疑这是游说者使坏,使得救援法案刻意朝这帮“无耻之徒”倾斜。纪录片《监守自盗》(Inside Job)更是极尽讽刺与夸张之能事,将经济学家揶揄得颜面无存。甚至居心叵测推断某些经济学家捞黑钱,为利益集团写文章鼓与呼。好莱坞将这部片子评为201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至少表达了演艺界人士的不满。

  这种公众不满的背后原因是憎恶“裙带关系”。裙带关系常见于东亚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变成所谓“裙带资本主义”。我们经常听到的例子是某地方行政长官的秘书在长官进一步升迁后,也相应获得了更高的职位或者更大的好处。但如果地方行政长官在位时失势,秘书如果不被牵连,其能获得的好处通常也相应减少了。这种“人走茶凉”的现象,是裙带的一种典型特征。在民主国家,例如美国,通常认为民主制度有助于限制这种裙带关系,使得内幕更多公开化透明化。也就是说,人走茶通常不凉,因为跟人本身的关系不大,主要是制度在起作用。

  但笼统的制度决定论也正在遭受质疑,美国的“旋转门”现象也加重了公众的怀疑。所谓旋转门是指有政府工作经历的随后进入商界,利用之前在政府部门的人脉关系获得市场利润。也就是所谓“变现”政府人脉关系。如果人走了,茶也凉了,那么就说明这种人脉关系变现与是不是民主制度,可能没有太大关系。

  那么如何来检验到底美国是不是也存在人走茶凉的情况呢?K街的游说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比达尔(Jordi B. Vidal)等人做了一个研究来验证是否人走茶也凉。他们选择了有政府工作背景而后投身游说业的游说者,因为游说者需要公开登记在册,其背景也容易查到。特别是在国会工作过度前员工,其与国会议员的私人关系更是公开可查的。这样如果有关系的游说者能获得更多的游说收入,至少说明政府人脉和游说业之间存在联系。

  比达尔等人的研究发现:一个游说者,如果之前为国会参议员工作过且和参议员有私人关系,一旦当这个参议员离任后,这个游说者的收入大概会下降24%,相当于每年减少近18万美元。而如果是和众议员有私人关系的前雇员,后来去当了游说者,一旦众议员离任,其收入大致会减少10%。同时,研究还发现,有前政府雇员背景并与政府官员建立了私人关系的游说者,在官员离任后也更容易离开游说业。这项研究证实了,游说者变现政府人脉现象的确存在。尽管这种人脉关系很难从游说者之前的经验、人力资本和关于政府政策制定的一般性知识中分离出来。

  总体而言,如果游说者的私人关系涉及的政府官员官阶越高,该官员离任后对游说者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人走茶凉的情况非常明显。这对于公共政策讨论的启示不小,尤其对关心中美比较制度研究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一来要避免简化的两分法制造中美对立的假象,裙带关系可能是因为大政府本身固有的特征,而不是民主与非民主的差异造成的;二来要避免简单的立场站队,而是应该通过仔细研究来辨析制度的细节差异,在旋转门的相关研究中,我们常常听说这一制度的“想象中的危害”,但很少有实证的研究来证实这种效应到底有多大,比达尔等人的这种做法值得推荐;三来还要避免选择性失明,美国的“人走茶凉”同样也表明了大政府情况下存在裙带关系,但同时我们应该明确,由于这种旋转门与民主与否并不相关,所以不能成为诟病或赞扬民主制度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