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问题网友讨论得很激烈,在我看来当下的情况是菜价波动很大,但无所谓贵,贱,也就是现在的菜价并不低,也不算高,当然去掉蔬菜的销售价之所以在一定的水平,基本上可以说是在流通环节实现的,也就是当初从农民手里收购的菜价很低,所以才会出现菜贱伤农,菜贵既伤民,又伤农,于是可能就有人提出寻找中间的平衡点。
我想缩小流通成本自然是大家所认可,农超对接固然是一种好的方式,但是并不是每位菜农都可以与超市对接上的,而且任何事都有机会成本的,当下我认为菜并不贵,经常去买菜的同志都知道10块-20块就可以买到一天吃的菜,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一位农民辛辛苦苦前夜或者早晨把菜拔好,清洗好,并运到集市中,也只不过买个几十,一百多元,但付出的成本却是巨大的,显性成本--化肥,种子,误工等各种费用,隐形的就是机会成本,不干这些,就是去干建筑小工,一天也50-60元,显然从这个角度看菜价有点低了,而我认为当下之所以菜价便宜,在于中国有大量的散户在种植蔬菜,它们虽然有利益更大化的意识,但是由于从事人员还较多,同时还有许多小商小贩在贩卖青菜,致使市场竞争较为充分,所以才使菜价抬高,而真正一些价格波动很大的蔬菜多来源下窄,易于被资本控制,所以我不认为提高农产品的组织化程度可以发挥规模经济,相反他可能垄断整个市场,而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农民工面临更多选择时,将会从菜地里解放出来,从而必将抬高菜价,这样种菜的人才会真正占据主动,占据价格谈判上的主动,而不像现在被挤压,而同时蔬菜时令性比较强,又不得不尽快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