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对4月份数字惊弓之鸟


我有一年春节期间在广州,听收音机里说,有股严重的寒流即将到来。后来再看电视,原来是说温度要降到10几度。

在温暖天气里呆得久了,对“寒流”的理解就会变得过于敏感,如同过去几年的汽车市场。在历经50%左右这样的年度疯长以后,有些人看到了环比下降,就觉得好日子到头了。

 

实际上,2011年如果能保持2010年的销售水平,已经算是销售的高位。假设如果再保持30%~50%的增长,且不问产能从哪里来,即使厂家能变出产品,这种发烧的市场,也不符合发展的正常规律。

我的建议是,不妨把眼光放大一点。一个是横向的,一个是纵向的。

所谓横向的,是看看除了乘用车之外的商用车。实际上,过去4个月,商用车的市场轨迹,类似于乘用车,增长平稳,甚至有些细分市场,略有下跌。这说明,乘用车的现状,不是自身独有的,而是和整个汽车产业所处的宏观经济周期捆绑在一起的。例如对通胀的预期,信贷的收缩,等等。马克思哲学讲,决定事物发展的还是内因。过了这波经济周期,这个行业还会让自己内在的驱动力发挥作用。

所谓纵向的,是看看乘用车所处在一个更长的生命周期阶段。标杆比较日美西欧,中国汽车市场并没有到饱和的程度。战术性的调控,或者供应链导致的暂时性减产,只会拖慢,但不能阻止市场的发展。

 

眼睛里有了更大的画面,对于4月份小幅调整,就不必惊慌。即使2011年市场略有下滑,也不能说明行业的本质发生变化。

再说一句题外话。对于某些汽车企业,2011年如果市场下滑,还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为什么?

首先,有些供不应求的企业,2011年产能还没上来,总市场下滑,实际上有利于保住甚至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等到明后年,市场上扬,以更充足的产能去切入市场,岂不快哉?!

其次,金融环境严峻,某些快速扩张的竞争对手就会感到“缺钱”的压力。无论是扩张渠道,还是研发新品,都不会像前两年那么随心所欲。这一定程度上也让那些不缺钱的厂家,乐得看竞争对手的好戏。

(新浪博客我爱墨水 blog.sina.com.cn/ilove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