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苹果被曝出有“作恶”行为,具体是iPhone跟踪和记录用户的详细位置信息及时间序列,并以此建立庞大的手机定位数据库,将隐私和敏感的用户行踪信息置于明显的被盗和被利用风险之下。我们都知道,自从移动电话以蜂窝技术走向实用的那天起,营运商就无时不刻不在掌握着用户的即时位置信息。但据媒体的若干相关报道,苹果此次事件的关键在于,这个跟踪和记录的过程发生在手机用户毫不知情的前提下,并且这些信息的存储过程不经过加密。苹果此举,目的并不复杂,就是为了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兴起的位置服务(LBS)市场和基于位置服务的社交网络市场抢占优势地位。
虽然我不用iPhone,但也不得不承认,iPhone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万人迷”。用iPhone模拟各种乐器、甚至“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乐队,用iPhone“监听”美国警局的报警电话,用iPhone拍摄8毫米纪录片……在千万用户的支持、追捧和众多辛勤开发者呕心沥血的贡献之下,用户和开发者合演了一出出异彩纷呈的好戏大戏,苹果因此而赚得盆满钵满。在手机应用市场,iPhone几乎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苹果本该好好珍惜这种依靠用户信赖建立起来的地位、充分尊重用户的使用选择;但苹果却用这样出乎意料的手段悄悄切入位置服务领域,让人感到不仅不光明正大,而且对用户缺乏起码的尊重。
极富盛名的德国青蛙设计公司前不久曾发表过一篇关于苹果发展战略的研究文章,以乔布斯每天对镜反思的典故为切入点分析苹果成功的原因,称苹果的创新是“设计驱动型”的创新。我的意见与之相左:既然乔布斯对镜反思的典故已经明确描绘了他不断“追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样一个清楚的过程,那么很显然乔布斯的灵感或者说造就苹果辉煌业绩的创新策略,不是由设计驱动的,而是由“希望”来驱动的。
希望驱动的创新是有魔力的,这种方法不仅仅是灵光乍放、昙花一现;一般意义上那种灵光闪现的创新是突破式的,而希望驱动的创新是渐进式的。苹果近几年的产品恰恰维持着这种渐进式的频率和趋势,iPhone、iPad……也许只是屏幕大小的变化,也许只是些微的功能改变和新添,风格的一致性和整体设计的延续性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作为“希望”而言,没有谁会希望新产品出来之后,需要彻底抛弃曾经的风格和习惯,因为那只会与希望背道而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苹果建立在希望驱动上的创新是颇有成效的;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创新更多来源于乔布斯本人的希望,而非广大用户的希望。
乔布斯已经习惯于被膜拜,所以苹果也总是指指点点,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用户,不断地暗示用户适应乔布斯的创新,逼迫用户压抑和隐藏自己的希望。乔布斯有一面“审视自身的镜子”,这似乎是一面能够预言未来的魔镜。但在我看来,对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拥有这样一面镜子应当是洞悉用户心理和文化的方法和渠道,在保持延续性和风格一致的基础上,由千千万万用户的希望来驱动;而不是象苹果那样仅仅映照乔布斯一人的希望。这面希望之镜,必须反映出管理者对于千万用户的行为理解。对于用户价值观、使用习惯和趋向性的热情,管理者有必要充分洞察它们的演变趋势,才有可能判断自身的产品策略应该如何随之变化。通过这面镜子发现用户有哪些需求方面的希望,从而能够以用户希望作为方向,不断地对功能和产品进行完善,从而使千千万万的用户获得更好更“爽”的体验。用户获得的每一次体验的提升,都应该是用户和企业之间不断交互沟通所构建起来的。
“希望”从来都是人类天性中最富有原动力、最值得珍惜的创造力源泉。不仅仅乔布斯,而是每个用户内心都有希望的存在;从诸多的成功应用来看,这些创新都依赖于开发者倾听自己的希望和用户的希望。基于对用户希望的理解和对用户的尊重,苹果才可能真正和用户结成一种和睦的共同体关系;基于拥护和开发者两种希望所产生的驱动力,苹果的产品才能长远地深入人心。
曾几何时,我们感叹于谷歌提供搜索服务而不收取报酬的“伟大”。因为我们眼中的搜索引擎是一种免费服务的互联网工具,而谷歌能保持简约的对话界面并且不嵌入广告,那么它会很难盈利并生存下去。事实证明这是杞人忧天,包括对这种“伟大”的认识也被证明是肤浅的。因为谷歌完全能够通过对用户搜索行为的掌握和分析,获得极为关键的用户信息,这些信息的巨大商业价值远胜于互联网广告。类比谷歌的这个盈利模式,我们不难发现苹果收集用户位置信息的相似性。但当这种策略的实施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时候,我们就有必要反思,是否应当继续支持苹果的成功?
苹果的创新,该由谁的希望来驱动?
评论
编辑推荐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