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是个好传统
文/魏英杰
每年清明,我都尽量回老家祭拜先人。特别是近几年,清明回乡的次数比春节多了。春节的主题是家人团聚,只要家人在一起,哪里都可过节;清明却不同,这是一次心灵皈依,在特定时节特定地点才可发挥作用。某种意义上,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可无论你漂泊何处,祖先的坟墓总在那里,等候远人来归。
回老家扫墓,总是从村里祖墓开始,一路祭拜过去。站在墓旁,常常想起自己的童年、青少年,那时总是由父亲领着前来祭拜,一路上讲着上辈人的故事;而如今,父亲有时候来不了,就由我带着妻儿和姐姐、外甥们上香烧纸钱,给孩子们讲先人的故事。不知不觉,岁月就这么过去,人生就这么走来。这种时候,除了追忆时光、感伤年华,不免还会思考、领会做人的意义。
通过祭拜活动维系家族记忆,这虽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但在中国人这里却做到了极致,远在古代就通过礼仪制度固化了下来。繁文缛节或有弊端,慎终追远却是个好传统。在这时候,人会更加重视自己从哪里来,也会更加关心自己如何活在当下,走向未来。自己怎么做才不会让先人蒙羞,又该怎么样才能让后人感到荣耀,这些命题在这时候显得尤其严肃,让人不能不正视。
人的敬畏之心,也可从这里培养起来。人们总说,这个时代太浮躁功利。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或可归之于时人越来越缺乏敬畏。当一个人生活在陌生地方,又没有精神上的约束,行动上难免无所顾忌,也容易滋生邪念。反之,倘若一个人不管走到哪里,干什么事业,总觉得家人和祖先在望着你,责任感、敬畏心自然也会油然而生,从而不敢胡作非为。在这方面,西方人主要是由宗教意识在起作用;中国人虽说一般缺乏宗教情怀,传统习俗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精神缺失。西人敬畏上帝,国人敬畏先祖,其内在理路可以说是相通的。
遗憾的是,这么个好传统似乎也在走向末路。有人把清明扫墓当作踏青、打牙祭,这固然并无不可,却属理解上的偏差。有人把祭祖活动看作敬鬼神的封建迷信活动,这也是一种曲解。某些地方政府打着公祭旗号,搭祭祖的台,唱经济招商的戏,这同样是扭曲传统、急功近利的表现。更有甚者,在推行殡葬改革的过程中,这一让人慎终追远的传统正在逐渐消失,只剩下所谓丧葬现代化的空壳。
近日有媒体曝光,既有公墓的墓地使用期限仅20年,期满还需续交管理费,由此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无论这20年是使用期限抑或仅为管理费收取时间,这都表明,当下殡葬改革并未真正从人本出发,更谈不上重视传统丧葬文化的积极因素。所谓节约用地,到头来造成的是有钱人建豪华墓园,没钱的只好买一骨灰盒草草掩埋;所谓丧葬从简,结果是有人大搞特殊,不惜租下学校操场充当水陆道场,有人只得响应号召,实行海葬、树葬乃至于壁葬。节约土地、丧事从简本没错,可现实情形如此混乱无序,恐怕已经和改革初衷南辕北辙。
丧葬制度无论怎么改,总要让人有个祭拜先人的去处。如果政策不是教人敬畏历史传统,反倒让某些机构、商家得以从中捞钱,到头来不仅好的传统丢失了,而且大概还会形成新的坏现象。这次清明回乡,让人越发觉得传统并不尽是坏的,改革也并不意味着就是正确。譬如这清明祭祖,终归是让人慎终追远,实施丧葬改革不能把这好的传统也给改没了。古人还会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今人不至于连这点和谐理念都没有吧。
2011年4月7日
《晶报》
文/魏英杰
每年清明,我都尽量回老家祭拜先人。特别是近几年,清明回乡的次数比春节多了。春节的主题是家人团聚,只要家人在一起,哪里都可过节;清明却不同,这是一次心灵皈依,在特定时节特定地点才可发挥作用。某种意义上,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可无论你漂泊何处,祖先的坟墓总在那里,等候远人来归。
回老家扫墓,总是从村里祖墓开始,一路祭拜过去。站在墓旁,常常想起自己的童年、青少年,那时总是由父亲领着前来祭拜,一路上讲着上辈人的故事;而如今,父亲有时候来不了,就由我带着妻儿和姐姐、外甥们上香烧纸钱,给孩子们讲先人的故事。不知不觉,岁月就这么过去,人生就这么走来。这种时候,除了追忆时光、感伤年华,不免还会思考、领会做人的意义。
通过祭拜活动维系家族记忆,这虽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但在中国人这里却做到了极致,远在古代就通过礼仪制度固化了下来。繁文缛节或有弊端,慎终追远却是个好传统。在这时候,人会更加重视自己从哪里来,也会更加关心自己如何活在当下,走向未来。自己怎么做才不会让先人蒙羞,又该怎么样才能让后人感到荣耀,这些命题在这时候显得尤其严肃,让人不能不正视。
人的敬畏之心,也可从这里培养起来。人们总说,这个时代太浮躁功利。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或可归之于时人越来越缺乏敬畏。当一个人生活在陌生地方,又没有精神上的约束,行动上难免无所顾忌,也容易滋生邪念。反之,倘若一个人不管走到哪里,干什么事业,总觉得家人和祖先在望着你,责任感、敬畏心自然也会油然而生,从而不敢胡作非为。在这方面,西方人主要是由宗教意识在起作用;中国人虽说一般缺乏宗教情怀,传统习俗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精神缺失。西人敬畏上帝,国人敬畏先祖,其内在理路可以说是相通的。
遗憾的是,这么个好传统似乎也在走向末路。有人把清明扫墓当作踏青、打牙祭,这固然并无不可,却属理解上的偏差。有人把祭祖活动看作敬鬼神的封建迷信活动,这也是一种曲解。某些地方政府打着公祭旗号,搭祭祖的台,唱经济招商的戏,这同样是扭曲传统、急功近利的表现。更有甚者,在推行殡葬改革的过程中,这一让人慎终追远的传统正在逐渐消失,只剩下所谓丧葬现代化的空壳。
近日有媒体曝光,既有公墓的墓地使用期限仅20年,期满还需续交管理费,由此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无论这20年是使用期限抑或仅为管理费收取时间,这都表明,当下殡葬改革并未真正从人本出发,更谈不上重视传统丧葬文化的积极因素。所谓节约用地,到头来造成的是有钱人建豪华墓园,没钱的只好买一骨灰盒草草掩埋;所谓丧葬从简,结果是有人大搞特殊,不惜租下学校操场充当水陆道场,有人只得响应号召,实行海葬、树葬乃至于壁葬。节约土地、丧事从简本没错,可现实情形如此混乱无序,恐怕已经和改革初衷南辕北辙。
丧葬制度无论怎么改,总要让人有个祭拜先人的去处。如果政策不是教人敬畏历史传统,反倒让某些机构、商家得以从中捞钱,到头来不仅好的传统丢失了,而且大概还会形成新的坏现象。这次清明回乡,让人越发觉得传统并不尽是坏的,改革也并不意味着就是正确。譬如这清明祭祖,终归是让人慎终追远,实施丧葬改革不能把这好的传统也给改没了。古人还会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今人不至于连这点和谐理念都没有吧。
2011年4月7日
《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