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4月4日,北师大教授董藩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巨大争议。(《天府早报》 4月6日)
董藩这句话是发在自己的微博上的。我想他发这句话的时候,真实的意思未必就是说40岁以后身价4000万以下的学生都不要来见自己了。本来的意思可能只是一句励志之语,也可能是想表达高学历者不应该像以往那样给人一种清贫的印象。
但是不管他本意是怎么个样子,以北师大教授的身份说出这句话,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矛头表面上看着都是对着教授去的,但根子里还是教授这句话不偏不倚地刚刚巧打在了在这个转型期社会的七寸之上。也许许多人心里都憋着这样一种疑问,教授的话,只是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打开了一个引火烧身的喷发口而已。
这样一种喷发,应该集中在当今社会到底什么才算个人的成功这个聚焦点上。
金钱吗?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谁的钱多谁就牛逼。许多人可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确切地说是不愿意正视,可能平常的时候,你已经认可了这一点,只是真要你正儿八经签字画押的时候,你又犹豫了,觉得这个俗气,签上自己的名字总是不大好,还是弄点高尚的词语显得自己在道德上比较安全。
这样一种心态其实弄得大家都挺矛盾。这种矛盾在自己心里左奔右突,一会是这个占上风,一会是那个占上风,终于酝酿成了一种能量,教授此话一出,统统地就像高射炮一样朝着他就去了。
40岁是抽象的,4000万也是抽象的,在这件事情当中,能够具象的只是我们的生活。纠结的也不是我们教授,甚至不是围观者,真正纠结的也是我们的生活。如果放到若干年前,教授说这样的话,大家只当是看一个精神病在自顾自玩乐,没人会把他的话当一回事,教授会挺寂寞;现在,至少大家已经开始愤怒反击了,因为大家已经意识到这4000万的思想开始入侵自己的内心高地,感觉到了一种危险,或者一种迷茫。
这是个有着多元化成功标准的社会。要真论起幸福指数,整天在写字楼里忙得团团转的白领、金领们,甚至可能还不如同样在写字楼里专司打扫卫生的阿姨。4000万,也只是多种成功标准里的一条罢了。何况,我们又多少年没再诞生过李四光、钱学森、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了?他们,身价又会是多少个4000万?
教授的错,就错在不该以教授之名,就给学生夸张地留下4000万这样一条华山路。
董藩这句话是发在自己的微博上的。我想他发这句话的时候,真实的意思未必就是说40岁以后身价4000万以下的学生都不要来见自己了。本来的意思可能只是一句励志之语,也可能是想表达高学历者不应该像以往那样给人一种清贫的印象。
但是不管他本意是怎么个样子,以北师大教授的身份说出这句话,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矛头表面上看着都是对着教授去的,但根子里还是教授这句话不偏不倚地刚刚巧打在了在这个转型期社会的七寸之上。也许许多人心里都憋着这样一种疑问,教授的话,只是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打开了一个引火烧身的喷发口而已。
这样一种喷发,应该集中在当今社会到底什么才算个人的成功这个聚焦点上。
金钱吗?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谁的钱多谁就牛逼。许多人可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确切地说是不愿意正视,可能平常的时候,你已经认可了这一点,只是真要你正儿八经签字画押的时候,你又犹豫了,觉得这个俗气,签上自己的名字总是不大好,还是弄点高尚的词语显得自己在道德上比较安全。
这样一种心态其实弄得大家都挺矛盾。这种矛盾在自己心里左奔右突,一会是这个占上风,一会是那个占上风,终于酝酿成了一种能量,教授此话一出,统统地就像高射炮一样朝着他就去了。
40岁是抽象的,4000万也是抽象的,在这件事情当中,能够具象的只是我们的生活。纠结的也不是我们教授,甚至不是围观者,真正纠结的也是我们的生活。如果放到若干年前,教授说这样的话,大家只当是看一个精神病在自顾自玩乐,没人会把他的话当一回事,教授会挺寂寞;现在,至少大家已经开始愤怒反击了,因为大家已经意识到这4000万的思想开始入侵自己的内心高地,感觉到了一种危险,或者一种迷茫。
这是个有着多元化成功标准的社会。要真论起幸福指数,整天在写字楼里忙得团团转的白领、金领们,甚至可能还不如同样在写字楼里专司打扫卫生的阿姨。4000万,也只是多种成功标准里的一条罢了。何况,我们又多少年没再诞生过李四光、钱学森、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了?他们,身价又会是多少个4000万?
教授的错,就错在不该以教授之名,就给学生夸张地留下4000万这样一条华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