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信贷的发展风险分析


 

小额信贷的发展风险分析
在花旗银行和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的资助下,金融创新研究中心(CSFI)发布了名为“褪去光环”的2011小额信贷香蕉皮报告。这份报告已经是第三年发布,目的是反映微型金融机构在多变的环境中对行业风险的感知和判断。CSFI此次调查了86个国家的533名受访者,包括相关从业人员、投资者、监管者、观察家、评论家,重点调查了小额信贷机构对未来两到三年潜在风险的判断,如按风险重要性和出现概率的排序。调查结果如下:
2011小额信贷风险因素排名
注:括号内为2009年的排名,排名按重要性由高到低
1.贷款风险(1)
2.名誉(17)
3.竞争(9)
4.公司治理(7)
5.政治介入(10)
6.监管不当(13)
7.管理质量(4)
8.员工(14)
9.使命漂移(19)
10.不切实际的期望(18)
11.管理技术(15)
12.盈利能力(12)
13.后勤部门(22)
14.透明度(16)
15.策略(-)
16.流动性(2)
17.宏观经济形势(3)
18.欺诈(20)
19.产品开发(24)
20.所有制结构(17)
21.利率(11)
22.资金过剩(25)
23.资金短缺(6)
24.外汇(8)
09年度香蕉皮报告调查时,金融危机还在全球蔓延,对当时的小额信贷机构来说,主要面临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诸如贷款风险、流动性风险、宏观经济形势、资金短缺,外汇风险,乃至利率风险,都分别按照风险重要性排到了第1、第2、第3、第6、第8、第11的位置。而到了2011年度报告,上述风险因素除了贷款风险依然排在第1外,其余的全部排在第15以后。这说明小额信贷机构已经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压力变得不那么明显,但商业化竞争压力凸显出来,竞争风险已从09年的第9上升到第3。商业化竞争日趋激烈,小额信贷机构更加关注出资人利益,使其“社会绩效—财务绩效”双重底线的使命发生了漂移,使命漂移的风险关注度也从第19上升到第9。部分机构上市后对盈利过分追逐,以至于2010年在印度小额信贷发展最迅速的安德拉邦爆发了小额信贷危机。据称部分小额贷款人的过度负债导致了数起自杀事件发生,当地政府宣布强制取缔过于泛滥的小额信贷行为,部分小额贷款人暂停了还贷计划,危机并向印度其他地区蔓延。明明是商业性小额信贷的危机,却殃及整个小额信贷行业。事件发生后,该行业在小额信贷发源地的孟加拉国也遭遇严厉抨击,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瓦吉德指责小额信贷业“从穷人身上吸血”,近来孟加拉国最高法院裁定尤努斯必须离职。从两国政客对危机的反应来看,不可否认小额信贷不仅商业化了,更被政治化了,因为它替代了作为政治资助工具的信贷。在南亚地区的地方选举中,对民众信贷的发放和豁免往往是政客的政治承诺,而且很有诱惑力,但这种短视的金融资源配给行为既无效率可言,又恶化了信用环境。小额信贷本是有效扶贫的工具,而不是政治资助的工具,也不应是牟暴利的工具。该报告显示,小额信贷危机发生后,小额信贷机构将名誉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仅次于第1的贷款风险,09年这项风险因素还只排在第19。
小额信贷机构迫切要求提高社会信誉以保障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机构的可持续,这急需开发有效的管理工具对其社会绩效进行评价和管理:将服务穷人、社区发展等社会绩效作为评价目标,将社会绩效管理纳入对小额信贷机构的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