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


  所谓公共外交,我的理解就是职业外交官工作之外的关联到对外事务的非官方或者民间外交。以我的理解,当年美国乒乓球队到中国访问,就是中国与美国之间的一着公共外交好棋。中国当时与美国没有外交关系,但是又想通过跟美国发展出某种关系来抗衡苏联当时想动用核武器的敌意,于是借了美国的球队完成了这个举措,并且突破了当时的国际格局。

  到国外留学交了几个当地的好朋友算公共外交。老外在中国遭遇不方便而提供一些帮助也算是。美国的和平队,中国在非洲的医疗队,修铁路等等,我觉得都可以算是公共外交的举措。难怪后来有说法,最高层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说,是非洲弟兄把我们抬进去的。 修铁路,治病算什么外交?外交官肯定不会干。但是这肯定就是笼络人心的公共外交。

  有好棋,当然也有臭棋。1991年开放口岸的边贸,政策是对头的。但是管理措施有疏漏,导致大量假冒伪劣货物跟着黑心的倒爷卖到了周边一些国家,毁坏中国商品的形象,也带坏中国商人的形象,从而也败坏了中国形象。

  到美国纽约曼哈顿时报广场播放中国形象片,在美国主要媒体刊登形象广告,在海外办孔子学院教授汉语和武术,大概都在公共外交范畴内。当然,近期新的做法是向海外欠发达国家派遣各类别的志愿者。

  至于公共外交究竟还有什么内容,估计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可能会有略有不同的理解,不过一个事实显然是明白的,公共外交的对象,是外国的公众。美国的法庭审理案件中,案件双方的律师要影响的,主要不是法官,而是由来自不同背景种族和收入阶层的陪审员所组成的陪审团。陪审团怎么决定,法官就怎么判。陪审团就是民众的代表。

  当然,国外好多国家是代议制民主,公众的意见和压力,如果足够的大,肯定会传递到市议员、州议员甚至国会议员而影响公共议程。在中国,民意足够大,也能产生影响。比方说,南京一个区的房地产局长,因为言论过头,再加上抽了天价烟,戴了天价表被人发现而弄到全国舆论大哗而丢了官。如此例子近年来就不少。

  不过那些都是内政而这里说的是非官方的外交。比方,一个姚明在美国对北京奥运会的推广效果 ,可能就不比驻美职业外交官集体的努力小。再比如,李小龙的形象在世界上对中国武术这一传统文化的推广效果,也比任何官方机构甚至外交机构要大得多。

  世界上颇有好多人不相信政府官员的话;但是对于非官方,民间人士或利益不相关者的话则可能相信。换言之,同样的话,在一个官员嘴里说出来,人家总怀疑里头藏着点什么。而在一个利益不相干的人嘴里说出来,人家可能就相信,至少愿意听。因此民间交往受到世界各国的鼓励。中日之间,中美之间,都有青年互访交流。近年来据说还有中美学生互相到对方国家居住在普通人家庭里这样深入的民间交流。

  而且非官方的交流弹性大。比方说,美国跟朝鲜没有任何外交关系,但是有神叨叨的美籍韩国人愣头青硬要往北朝鲜墙上撞被抓了去。卸任总统卡特,克林顿,还有当过部长当着州长的理查森到平壤去捞人,就很有面子。人捞出来,美国减少了麻烦。人捞不出,美国官方也不丢脸。当事人老卡,老克、小理等不是官方代表,万一捞不出来,美国政府也不丢脸。他们自己也不丢脸,因为不是他们的职责,他们也尽力了。

  外交,无论职业外交还是公共外交,都只能对事情有所助,有所挽回,而不可能因为有了什么外交,白的居然黑了,黑的让人也公开表示是白。秦朝赵高同志那样的做法,除了压朝廷里的人,别人是骗不了了。古人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谁都不傻。只要桃花红了李花白了,人家知道了肯定会来看,享受桃李花带来的春天。反之,桃花开的时候,林子那里来了条恶狗,见谁咬谁,谁都不会去了。

  韩方明现在是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委员兼公共外交小组召集人,也是非官方智囊察哈尔学会的创办人和主席。由他来牵头编写这么一本书,自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书封四的介绍说,公共外交学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逐渐兴起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国际关系学,传播学,外交学和文化学跨学科发展的产物。我觉得,跨什么,都不会跨越人道观念和普世的价值观。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任意打骂家人,自己挥霍无度却不肯给子女和配偶吃饱饭穿上体面的衣服;不过他却从不对外人动手或者骂街,也对外来客人非常彬彬有礼,也不时给外人一点好处;但是他有可能在居民小区营造出他爱家庭,很负责的形象来吗?

  反过来,另一人家,家庭里大事小事大家有商有量。全家收入并不算太高,没有汽车,连房子都是租的,更没有名牌,但是温饱能保证。他们知书达礼,急公好义而且有正义感,也能尽自己的力帮人。一旦遇到浑球欺负,他们也会齐心协力痛打。这样的人家,尽管不富裕,甚至在富人区里是穷人,但是大家都说他们家是好人。

  如此比喻固然不算贴切,大概也算是我对公共“外交”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