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为何不提“重庆模式”?


  重庆没有刻意搞什么新政和模式

  模式是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似解决问题的经验的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

  新政则是指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革新的运动。比较著名的例子如中国清朝末年的新政、美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等,这些新政均对当时以及其后的社会发展有著深刻的影响。

  近几年来,重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令世人瞩目,2011年4月28日,重庆市长黄奇帆接受港澳主要媒体高层集体采访,着重介绍了重庆的开放、改革、民生导向发展战略等大家关注的问题,特别是香港卫视提问:近年来,重庆推出一系列新政,形成“重庆模式”,在国内外引起了各界人士关注,请您谈一下“重庆模式”对中国经济社会有哪些影响?

  重庆市长黄奇帆回答:“熙来书记和我都认为,我们在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时候,没有刻意搞什么新政,也没有搞什么模式,我们只有一个宗旨,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遇上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黄奇帆市长的回答坦率、低调,意味深长!

  应该说重庆主政者薄熙来、黄奇帆在重庆大刀阔斧推进改革、整顿吏治、打黑除恶、图谋发展,工作力度之大、之强深得民心,无论是建设内陆开放型城市,还是五个重庆的建设,有的施政成效未来几十年才能显现。如森林重庆的建设,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正如网友评说:薄、黄二人把未来三届党委、政府要做的事,这一届都做了!重庆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建成集聚辐射功能强大的经济中心,成为内陆开放示范区和统筹城乡改革先行区,建成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这个目标令人向往。

  重庆的工作实绩、探索与实践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很多人想把重庆的理论与实践提升为模式,美言为“新政”,这是对重庆的肯定,能称之为模式的,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成绩突出,引人注目;二是特点鲜明,自成一格,三是内涵丰富,可以复制。

  在对重庆发展探索肯定的同时,重庆是个开放移民城市,重庆人必须有清醒的认知, 重庆是“农村直辖市”,城镇化、工业化比沿海地区差的远,经济总量、软件、硬件比上海、北京综合实力差得远,甚至心态、观念都有落差,城乡统筹任重道远,体制建构有待时日,探索、试验的路上依然有风险。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少走弯路,防范风险,重庆人有智慧和心胸听取不同的声音。

  署名“西蒙周”网友认为:重庆要建设一个全能的强势政府,通过户籍改革,半诱导、半强迫地把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收归国有,把生产要素之二的劳动力从农民转移到城市,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另方面,重庆通过政府承诺保底、提供廉价土地和工人宿舍等支持,把投资者吸引到重庆。最后,政府通过融资平台,把大笔资金借到重庆,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以及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供配套完整产业链等。概括描述重庆大跃进的模式,大致就是“旨在工业化,手段城市化,速度刘翔化”。

  重庆试验的核心在于,强调政府的全能作用,通过政府主导,将重庆整体变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大工厂。这个工厂,由政府出人出地出钱,跨国公司出品牌(也相应出一部分钱),双方合资,通过加工贸易,为重庆创造GDP和解决社会就业。但是,试验的风险也显而易见:一方面,任何经济活动都具有不可预测性,即使跨国公司,也面临产品是否适销对路和资金链运转能否正常等问题;另方面,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进了城没了地的农民一旦失业,他们就再无任何退路。

  国内还是有相当多的人担心,重庆模式早晚会推及全国。于是,反对、批评,甚至彻底否定重庆模式的声浪越来越大。他们的基本理由是,经济活动从微观上看,都是自发和随机的,但从整体宏观上看,这种自发随机的行为却恰恰体现了市场的配置,因而也是有序和合理的。全能政府逆市场而动包办一切,恰恰违反了这样的经济规律。历史上的计划经济、人民公社,以及前苏联模式,无一例外全部失败。同时,全能政府手握丰厚资源,又无充分的制衡监督,即使有清官把门,也很难不导致腐败。

  “安邦咨询”撰文指出,“重庆模式”提前透支了未来的发展成果:对于什么是“重庆模式”,人们却基本上不清楚。从社会舆论反映来看,这个概念却不温不火。从一些媒体所做的专题宣传方案来看,“重庆模式”直接被提到“深圳模式”的高度,并且挑明了要与“深圳模式”进行PK。媒体宣传称:今天的重庆与当年的深圳确有颇多相似之处,但重庆却在螺旋式上升中尝拭历史性突破,从而形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重庆模式”。

  “重庆模式”在经济上指的是三个方面的“独特探索”: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以及城市化。尤其是重庆未来十年把1000万农民转化为城市人口的壮举,被认为是对中国经济转型与城市化具有战略意义。不过,在我们看来,“重庆模式”的内涵还十分缺乏,并不足以形成一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模式。更重要的是,“重庆模式”所宣传的很多内容,并不是已经完成的,而是未来将要做的。比如1000万农民的城市化,是未来城乡统筹要做的;重庆要做内地金融中心,这也是未来的发展目标。如果现在就把目标当作模式来总结,未免过早透支了今后的发展成果。

  《南方周末》记者韦黎兵在《解读重庆模式》一文中指出,“清理场地,筑巢引凤”,也许能完整概括重庆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始时借助中央特惠政策,利用国有土地和老工业存量资产撬动银行融资,重庆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和老国有企业改造,此后,借吸引沿海工业梯度转移和重化工业大量投资,重庆开始了自己的经济起飞。

  一个城市的主政者要敢想敢干,要有完整的思路,这个城市一定会有活力!如果一个城市的主政者有人格魅力、资源丰富、执政为民,那是这座城市的福气!重庆新政怎么样?重庆模式形成否?中国老百姓看在眼里,网友“高空 ”说,“不管它什么新政还是旧政,只要让老百姓得利、受益,得到老百姓拥戴的就是好政!”坦率讲,重庆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风生水起,较少有厚重的理论研究,这比深圳特区的理论和宣传差距不小,笔者认为,重庆是一部厚重的书,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的缩影,重庆的市情是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重庆的许多实践还需要历史的沉淀,重庆施政举措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大政方针下,有哪些体现西部特色国情的独到创新,确实需要梳理、提升,期待海内外专家、学者,记者朋友,各路精英的关注和研究,给国人以参考。

  参考文献:

  1、重庆模式:豪赌?试验?

  2、重庆模式:伟大的试验

  3、解读重庆模式

  4、“重庆模式”提前透支了未来的发展成果

  5、充满活力的重庆缺少厚重的理论梳理

  蔡律   2011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