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自主时代”来临 “自主时代”终结
尹同跃:自主品牌不会联手吁请政策保护
在本届车展上,出身于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车型新军杀入,气焰逼人,广本理念S1抢在车展前一天宣布上市,上海通用五菱的宝骏630紧随其后在车展现场全球首发;东风日产的启辰汽车也高调登场亮相。凭借在产品品质和性价比的优势,合资自主已经对本土自主品牌构成巨大压力,让自主品牌生存环境更加复杂。
记者在启辰发布后采访了东风日产市场销售副总部长杨嵩,他语速飞快,神态激昂:“启晨的研发的在东风日产,广州花都的研发中心进行自主研发的,同时采用全球的先进技术作为支撑,整合供应商平台经销商服务体系,我们有这个激情做好启晨自主创新的工作,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自主品牌轿车。”
在车展前一天抢先正式上市的广本理念S1打出了相似的口号。以合资车的技术、质量、销售、服务平台,自主品牌的价格,标榜为新基准国民车。刚刚崭露头脚的合资自主品牌车就已经展现出了先天竞争优势。那么,合资自主品牌这只奇兵的入场,是开始了一场不公平的游戏吗?这是现在业界热议的话题——“泛自主时代”来临,“自主时代”终结。
理念和启辰还没有上场,他们的表兄妹朗逸、新阳光、新赛欧就已经异常成功。新阳光、新赛欧每月销售轻松破万,朗逸冲高破两万,使得自主品牌中低端市场的传统势力领域丧失殆尽,若果再等到理念、启辰和被“合资车企必须推出自主品牌,不然新的产能投资不能审批”这样刚性要求催生出来的“上海大众合资自主品牌”、“一汽大众合资自主品牌”、“上海通用合资自主品牌”、“北京现代合资自主品牌”以比朗逸、新阳光、新赛欧更低的价格(因为这对海外品牌的换代车型提供了堂皇重生的批量机会和极低的再度开发成本)掠食市场的时候,自主品牌的噩梦就来临了。
此前,中国汽车市场广阔的增长前景使得合资企业和自主企业都可以在各自擅长的细分市场裕余分食蛋糕。合资企业垄断中高级车型,自主企业主打草根入门级车型。此后,自主品牌迫切提升利润和品牌形象向中高级车领域进发,而合资车型迫切市场份额向下挤压,纷纷推出合资自主车型。从目前情况来看,“自主品牌向高端发展,混到鬼子的队伍中去拼刺刀”的努力乏善可陈,今天的实际情况是,洋鬼子们已经混到八路的队伍里耍起了大刀。此消彼长,使得自主品牌已经进无可进、退无可守。
如果把此前称为合资时代和本土自主创新时代,那么2010年之后,已经进入了泛自主时代。而“泛自主时代”很可能实为“ 本土自主终结时代”——严峻的时刻已经到来,留给自主们品牌的倒计时不多了;如果有一天,合资品牌的自主车型终于将本土自主车型彻底挤出市场,将意味着自中国汽车本土开发时代的终结。
在车展上,记者就此询问东风日产执行副总任勇,他对此神态坦然,轻松带过:“我想消费者的需求是我们做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动力,自主品牌也好,合资品牌也好大家在这一点上都在努力,都在为顾客提供价值,那么殊途同归,其实不在乎企业的背景是什么,在乎的是企业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做的对不对、成不成功。”
4月19日,在央视CCTV2“车风尚”的车展现场演播室里,专程赶来接受采访的奇瑞汽车公司董事长尹同跃告诉记者:我们去年销售了68.2万台车,相比十年前的2001年增长35倍左右,从总规模上来说,好像距离国外企业好象越来越近,但往后就越难——现在全球汽车企业把主要目标都瞄向了中国市场,很多跨国企业都在向本土化转移、制造新的品牌,也推了一些自主品牌产品走低价位的市场,这给自主品牌的生存造成了一定打压,但我觉得一个企业能不能做好关键不在于外部的市场,也不在于对手多么强大,而是在于自己如何稳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所以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队伍的整合能力。
三年前,奇瑞“瑞麒”、“威麟”事业部开张,尹同跃拜将杨波,意气风发地宣布:“自主品牌一定要向高端发展,要混到鬼子的队伍中去拼刺刀”;三年过去,“瑞麒”黯然退回“奇瑞”帐下代管,杨波已挂印而去。这场未能大获全胜的战争开销加上新的建厂投资,奇瑞开始发行新的企业债券,弥补不能上市融资的企业开销。同样三年前,比亚迪A1、A2、A3、A4陆续开张和筹备开战,王传福意气风发地宣布:“2015比亚迪要成为中国汽车第一品牌”;三年过去,经销商退网成比亚迪之殇, 2011销售业绩黯然失色。同样的情况也会是长安、江淮、吉利、红旗、海马、风神和长城。只要看看北京限车后这些最先面临结业关张的自主品牌4S店,就知道自主品牌在合资低端车型的围剿下异常困难。
所幸的是,自主品牌目前没有被压扁。对于目前的收缩,尹同跃认为:从表面来看是产品线的收缩,过去产品做得比较多,研发资源比较分散,现在我们就是打兼并战,做好一个是一个,做好一个就收拢一个,包括网络这块,原来分散也比较厉害,现在我们也希望做一些整合,让网络资源共享,让经销商的获利能力进一步提高。 需要反省一下,无限的膨胀总有一天会出大问题,所以我们想,最重要的是做内涵、做基础、做能力,企业的竞争还是能力的竞争,这种能力主要是制度能力、流程能力和文化能力,而不是技术层面的开发,产品能否开发出来,现在基本都能做到,但产品能否做好,做到的企业不多,做好的背后是由流程、文化、制度,包括员工的素养决定的。
在央视CCTV2“车风尚”的车展现场演播室里,尹同跃告诉记者:“奇瑞、吉利、比亚迪等自主品牌没有就此建立攻守同盟,我们没有也不会集体向政策吁请保护。自主品牌本身就是市场竞争的产物,越是竞争压力大、生存压力大,我们的动力也越大,所以越是困难,我们越是有动力。我们不怕竞争,这种竞争反而能变成我们前进的动力。”
自主品牌的骨气让人佩慰。但是这样的危机显然依然存在:中国的自主品牌不会亡于合资品牌之手,但很可能会亡于合资品牌+合资自主品牌之手。讽刺和怪诞的是,这个自主品牌的终极杀手是被产业政策之手鼓励甚至强制催生出来的。
为丛驱雀,为渊驱鱼,在市场上都不是好选择,在国家战略上也未见得高明。或许,我们需要有大的政治智慧和市场智慧来对此进行考量和制约。
——————————————————————————
(供“搜狐汽车”独家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