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河南商报评论员)
4月19日,《福布斯》中文版和胡润研究院同时发布了2011中国慈善榜,但两份榜单所发布的前后不一的“打架”数据。同时,河南省慈善家联合会副会长、河南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主任林彬认为,按照4月19日福布斯慈善榜单公布的1400万的捐赠门槛,我省应该上榜的企业家最少应该有8位。而且榜单公布的上榜企业家中,统计数字也有较大出入。(详见今日本报B04版)
《福布斯》和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1中国慈善榜,之所以出现数据“打架”,固然有统计口径等技术性的原因,但更多是其商业榜单性质决定。慈善榜对于两家单位来说,说到底是一个商业产品:其收益是榜单的影响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现实和潜在的商业收益。明乎此,就不难理解为何会如此巧合地同一天发布,就不难理解为何会赶在四月底之前发布,就不难理解相差离谱的数据。
“碰巧”同一天发布是为了抢占先机,而赶在四月底之前,是两家商业机构为了抢占另一家慈善榜发布单位的先机。因为到四月底,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主办,民政部、全国妇联、全总、综治委办公室指导的2011中国慈善榜也将发布。《福布斯》和胡润赶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之前发布2011中国慈善榜,其意自明。
两家机构发布的及时是及时了,但质量如何没法保证。《福布斯》方面表示,他们的排名依据是2010年度企业/企业家对慈善公益事业的现金捐赠总额,而数据来源于Forbes China Research(福布斯中国研究机构)以及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还有各大捐赠企业提供的数据。而胡润方面,其别的榜单数据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第一是所有重要的中外媒体报道;第二是股市公告;第三是实地采访;第四是自己数据库。胡润慈善榜应该与此无太大差别。
但熟悉现实的人都明白,在慈善捐赠上,企业或企业家提供的数据,甚至媒体公开报道的数据,因为种种原因并不可靠。最明确的例子是“空捐”,即在公开场合承诺捐赠,最后却不予兑现。比如,3月8日的《公益时报》报道,从2月28日到3月4日,中国慈善排行榜(将于四月底公布的)专业评审团对八家过亿元捐赠的企业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只有25%的受捐方明确捐款到账,换句话说,大额捐款中竟有四分之三的捐赠“情况不明”。对于有着官方指导便利的慈善榜排名机构,尚且没有确定,俩家商业机构又怎么确保公布的数据不失真?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对《福布斯》和胡润两家机构的慈善榜过于在意,充其量这只是商业产品。其发布目的尽管有社会意义,但毕竟要让位于其商业目的。而与两家慈善榜相比,让人期待的是四月底将要到来的另一个慈善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