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海外管理部”能派什么用场?
最近发生在利比亚的动乱和战争,使中国石油企业在当地的投资损失惨重,虽然几万外派劳工安全撤回,但投放在那里的基础设施却是无法搬回的。如今,利比亚正在遭受多国部队的轮番轰炸,炮弹毕竟是不长眼睛的,那些人去楼空的建筑能否保全,谁也不敢打包票。鉴于此,日前传出一则消息,据说国务院有意增设一个“央企海外管理部”,与国资委平行,专司海外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并协调海外国资监管各方面的利益。但是,这条消息很快遭到了有关方面的否定,国务院国资委表示没有听说过类似说法。(3月31日《国际金融报》)
看来设立“央企海外管理部”是一条客里空新闻,但是,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仍然是有价值的。近年来,以央企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积极地进行海外投资,但业绩却一直不如人意,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刚刚建立的中投公司对黑石的投资至今仍然难以翻身,而在金融危机当中,更是爆出了68家央企海外投资出现114亿美元巨亏的惨痛纪录。认真地梳理一下中国企业对海外的投资,似乎还找不到一件可以让人津津乐道的成功案例。于是,加强对央企海外投资的管理,便顺理成章地出现于舆论的呼吁之中,建立一个专门的部门,用国家权力对其加强管控,似乎就有了必要性。
不能说这种设想全无道理,在央企成长的道路上,国家权力对其的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十年来,我国的央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而它的壮大发展有一个明显的标志,那就是以国资委的建立为标志,前后出现了明显的反差。在国资委建立之前,央企经营十分困难,一些企业甚至成为政府急于甩掉的包袱。但在国资委建立以后,通过一系列来自政府层面的运筹,央企终于“做大做强”,渐渐地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看出,央企的强大与国资委的权力扩张是契合的。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在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资本发展壮大的同时,民营资本等其他类别企业的发展却进入了瓶颈,在央企不间断的攻城掠地的过程中,民营资本只能集中于一些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的领域,而一些能够充分保证利润的行业,则由央企牢牢地掌握着市场垄断。很显然,是掌握着国家资源的国家权力担当了坚强后盾,才保证了央企在市场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这一套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能否复制到央企的海外投资呢?答案恐怕是不容乐观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的政府所能调动的只是国内的资源,而对国境线之外的资源,政府的协调其实已经难以发挥作用。事实上,在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对一个投资项目的判断,政府并不必然地比企业更具准确的判断力,甚至由于政府对于投资的成败不像企业那样有切肤的感受,因此作出的决策常常建立在理想基础上,但是市场并不总是按照理想中的状态运转,因此政府的决策很可能会比企业的自我决策出现更多的失误。央企在国内市场上风生水起,其背后有国家权力的支撑,但是正像人们经常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这种国家权力延伸到海外市场的时候,企业反而会因为执行国家意志而遭遇不测。央企虽然已经号称实现了市场化,但它还肩负着很多国家战略任务,比如当我国外汇储备面对美元不断贬值所产生的缩水威胁的时候,政府很希望央企能够推进海外投资来化解这种损失。但当央企执行这样的任务的时候,它已经不可能像它在国内那样得到政府的护佑。显而易见,如果建立起一个“央企海外管理部”,让它像国资委一样成为央企海外投资的保护伞,这种期望基本上是要落空的。
央企海外投资失利,就有人想到了要建立一个依托于国家权力的行政部门来进行管理,这说明市场经济意识还没有在我国普遍地扎下根来,遇到了困难,就希望有一个“婆婆”来给自己保驾护航。但是,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一个企业不断地从行政管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过程,“婆婆”对某些企业的特殊保护只可能助长市场的不公平竞争,也不利于这些受到保护的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对于央企来说,海外投资之所以连连失利,关键还是在于习惯以其在国内市场的行为模式来参与海外市场,以为一切都在把握之中。因此,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来说,要想摆脱被动局面,不是乞灵于政府的保护,而是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投机心态,像一个小学生一样谦恭地深入研究海外市场,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建立起风险防范的有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