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模式再证车改不缺办法缺决心
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现实,百姓意见提了十多年,改革试点争议了十多年,公车改革却是那么步履蹒跚。 (18日山东商报)
公车改革群众呼声高,实际难推进,少数地方虽然进行了一些尝试,大多在质疑声中不了了之。泰安坚持了九年的“统管模式”,无疑再次证明,车改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办法,而在于是否下得了决心。
车改难在必然会触动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官员们的既得利益,一些地方的车改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采取按级别给予补贴的做法,目的就是避免让大家的现有利益受损,因而,被疑效果适得其反,不但不会减负,反而加大了财政支出,当然难以赢得公众的掌声。
推进公车改革的决心,首先当然在于党政一把手,泰安车改之初,县委书记、县长带头把车交了,机关各部门也是一把手先交车,这或许正是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尽管报道没有提及泰安车改每年节约多少支出,但原来的130多辆车缩减到90辆,管60多个部门、1700人的用车需要,每辆车8000元的代金券从未增加,甚至出现一辆公车一天出差14次的记录,效果大致可见。
当然,泰安模式未必就是最佳模式,比如各单位所留一辆车,是否存在一把手专用或者公车私用?一把手当初虽然带头交车,但显然并不彻底,比如存在向下级单位要车转嫁负担的情况等等,这些恰恰表明,车改渐入佳境,更需要向自身利益开刀、进行自我革命的决心再彻底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