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陕北行12天之五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旅程。我们自己既无法选择搭上哪班车,也无法选择我们的起点在何时何地。一切来得都非常偶然,而终点又是不用期待的。史铁生说过:“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但是,我们还是要感谢上苍赐予我们生命,使我们有领略这个世界风景的荣幸。想象一下,当几亿个“小蝌蚪”激情之下喷薄而出,然后开始你追我赶地赛跑着,不知要历经怎样的艰辛,最终能够成功赴生命之约的只有一个。艰辛、残酷、挫折、失败,这等人世间的苦难,在我们还不是我们时,都已经演示过了。而这个拔得头筹的勇敢闯关者,如果错过了与卵宝宝的约会时间,那这场激流勇进的竞赛就算一场白忙活。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小蝌蚪”与“卵宝宝”一见钟情,两情相悦,这等人世间的俗事,当我们还不是我们时,也已经发生过了。于是才有了这个有幸可能存活的“我”。

这样的偶然是多么的难得。所以,我们不能不珍惜这几亿分之一的偶然,也就没有理由不尽心尽力在这场毫无意义的人生旅程中,去寻找、去制造出一点人生的意义。

偶然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们,短短的一生旅程,其实如流星般一闪而过。无数的人与你毫无关系,无数的人又与你擦肩而过。还有一些人,虽然暂时和你坐在了一辆列车里,却完全形同陌路,匆匆间,就可能天各一方。而能够始终在你的身旁,从陌生到相识到相知,并和你一同在旅行中,既能享受快乐,又能分担艰辛的,可是大浪淘沙寥寥无几了。

有些人将短暂的人生旅程,又做了调整,比如路遥,他乘上的是特快列车,不容他在旅程中浪费丁点时间。左边的群山,右边的平原;近旁的小溪,远方的大海,似乎对路遥都无法形成诱惑。他只埋头做一件事,这件事,他说要在四十岁之前完成。他果然完成了,他对得起自己的承诺,却对不起自己的生命。他的人生旅程被压缩为四十二年。

没有时间看风景的路遥,永远成为了别人眼中迷人的风景。在延安,有老诗人曹谷溪,有延安大学教授梁向阳,还有许许多多在不同时期给予路遥帮助的人们。路遥是幸运的,无论是他生前还是身后,这块土地善待着他,而他在人生旅程中偶然相遇的这些朋友也厚爱着他。

2011年3月19日,我在零零星星的雪花飘舞中,来到延安。事先,我请延安大学的教授、作家梁向阳帮忙寻找宾馆。我说,我要住的离延安大学近一些。于是,梁向阳就将我安排住在了延安大学附近的“家和酒店”。第二天清晨,我起了大早,想先去杨家岭,是要感觉一下与延安大学相邻的杨家岭两个院落之间的距离。去过杨家岭多次了,没想到这次在路上偶然间见到了这所“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杨家岭”与“福州”相距何其遥远,却能奇特地组合在一起,于是,驻足特意拍下了这所学校校门。

 

 

我对延安大学一直有着特殊的感觉,因为二十多年前,大学同窗周燕芬在这里工作的那几年,我多次来过这所学校。那时,陕北之行非常不易,早上六点钟坐上从西安出发的长途大巴,傍晚才能到达延安。若要继续北上,就要休息一晚,第二天又是一整天的旅程,才能到达榆林。如果我没有和同事一起而是一个人上路,路途又碰巧很顺利,到达延安时才是下午四五点。我就顺着延河南岸的土路,坐上去延安大学的公交车,到延大去找在那里任教的同学加好友周燕芬。延安大学依山而建,周燕芬居住的青年楼坐落在延大校园的半山处,站在门口的长廊上,可以俯瞰校园全景。如今,上面这栋延大的青年楼,没有因大兴土木的校园建设而被拆掉,难得。

    那时,找到周燕芬的宿舍很容易,随便一问学生,就被学生引领着来到周燕芬的房间。门开着,坐在她洁净的床头,我等待下课回来的她——心里得意着给她一个惊喜。果然,一见面,我们两个傻丫头不由得兴奋地拥在一起欢声尖叫。然后,尚未脱去学生气的周燕芬,开始张罗着为我备饭。清瘦了许多的她,一对大大的毛眼眼忽闪着,那神情既熟悉又陌生。我一时想象不出她站在讲台上的样子。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发现,周燕芬平时说话也总是很高声很有底气的,也许缘于那时练就的讲课童子功吧。


    路遥生前是喜欢安静的,但是,在延大这个墓地的安静不该过早地属于他。我这次是在清明节前去拜祭路遥的,墓园前的碑石损毁严重,我很不忍心去拍残破的近景。心里期盼着清明节扫墓前,能有人关注并做修复。


 

周燕芬居住过延安大学那座青年楼的后山,有一条羊肠小路从楼畔延伸,可以到达路遥墓园。 在通往墓园的小路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头,上刻“文汇山”三个字。《延安文学》的前任主编、路遥的生前好友曹谷溪介绍说,这座山是因路遥的存在而命名的。他还说,来自西安南山丰峪河滩的这块巨石,在搬上山时,动用了大吊车,和许多劳力的肩扛手拉,搬运了一个星期。有些人听说是为路遥做事,都怀着崇敬,主动义务出工。 




  

    由王蒙题名的“路遥文学馆”坐落在延安大学的“文汇山”脚下,坐落在校园的广场前,是一座窑洞式建筑。路遥出生在窑洞,成长在窑洞,现在,又与窑洞相伴,想必路遥是欣慰的。


   

    路遥逝世15周年,也就是2007年11月17日,“路遥文学馆”开馆,馆内展出了路遥人生各个时期的百余幅珍贵照片。还展出了他的部分手稿,以及他使用过的桌子、椅子、台灯和电扇等实物。馆内大量有价值的纪念物品来源于路遥的亲朋好友、以及热爱路遥、崇敬路遥的无数读者。

 

    我这次陕北之行,在延安期间,给年已古稀的文学前辈曹谷溪添了不少麻烦——连续两天去他家中拜访,到了饭口,又不客气地坐下来端起饭碗就吃。曹老师性情豪爽大方,又爱憎分明。南来北往路过延安的,只要对路的朋友,他都要极尽地主之谊,给予各种帮助并安顿妥帖。我去的那两天,中央一套在下午时间连续播出好几集电视连续剧《幸福来敲门》,我进门时,曹老师正在醉心于剧情当中,当看到女主人公——做继母的江路,忍辱负重,终于得到两个孩子的认可时,曹老师竟感动得泣不成声。


 

    2010年冬天,在西安“柳青文学奖”颁奖会上,与刚刚获奖的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梁向阳相遇。我对他说,我将要去延安参观“路遥文学馆”,梁向阳爽快地答应我:随时欢迎你来!“路遥文学馆”是在梁向阳主持下,仅仅两个月时间里建立起来的。这是我们在延大第二次合影,第一次合影是在2000年的冬天,应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马一夫和梁向阳的盛情之邀,我在延大文学院与同学们见面,因为晚饭与省作协会员们宣传《延河》时,我敬了不少酒,酒壮人胆,面对着延大的学生,我不知讲了些什么。希望梁向阳忘记了我那次的窘相。

                                                                             201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