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舜卿与周朴园 邹蓝
万家宝先生(曹禺)1933年以《雷雨》一剧奠定戏剧家的声誉。那戏我没有看过,不过80年代我在北京人艺看过他的《日出》。我知道《雷雨》人物涉及到无锡。曹禺给周朴园定的籍贯是无锡。估计无锡人看这话剧时,对于周朴园那句台词“无锡是个好地方”都会有很深的印象。
这次回无锡,偶然看到一本书《无锡工商先驱周舜卿》,厚厚320页。料想这里头有关无锡近代工商业发展肯定有不少资料,便买了下来。
读下来却得到了书外的其他想法。19世纪的50后周舜卿(1851-1923)的确算无锡工商先驱,因为荣毅仁的伯父荣宗敬先生和父亲荣宗铨(又名荣德生)先生,则是19世纪的70后。周先生在上海经营得风生水起时,荣氏兄弟才开始有所动作。而在周舜卿先生之前,无锡基本没有近现代工商业。我揣测,为什么老万要把主角的籍贯定为无锡呢。主角姓周又是无锡人在上海,估计是因为无锡周舜卿当时在上海的经营动静很大,青年万家宝便有了记忆印象,到创作时正好顺过来照虎画猫。这引发了有关周朴园的原型是无锡周舜卿的猜想。不过小万在清华读书当才子的时候,他同学钱钟书公认比他更才。因为一龙一虎的说法中,钱是龙,万是虎。钱先生是无锡人,小万绝对不会不清楚。是否因为这个拿坏角色来配一个无锡籍贯,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有的。原来我不相信他会如此小心眼,后来我读书时知道这个细节,我相信了。杂文家孙玉祥的书《知识的忧伤》里有一篇“细微处见精神”转述张耀杰的《政治风浪中的曹禺其人》第450页的一段描写。比如文中写到曹禺在解放后与方瑞同居而欲与原配妻子郑秀文离婚时,有这么一个细节:“由于郑秀文要曹禺拿出五百元钱的补偿金才答应离婚,而曹禺又实在没有这一笔钱,离婚之事再一次陷入僵局。当周恩来了解这件事后,当即帮助曹禺解决了这笔款项,曹禺于感激涕零中当面跪(!)在周恩来面前,表示‘今后共产党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发现一,原来曹禺先生的周朴园,原型中有周舜卿的影子。但是其他事迹,估计曹禺先生另有所本或虚构。剧本说周朴园是周家大少爷。而周舜卿本人则是贫寒家庭子弟,家道是从他手里创立的,因此他不是富二代。剧本中的周朴园为人不堪,不过周舜卿先生除了在正妻之外另娶,似乎没有别的让当时人非议的事情,而且当时也可以一夫多妻。西北赈灾,本乡兴新学、修路方便乡民方面,他可以算是中国近现代企业家公益慈善CSR企业社会责任的先驱。
其二,该书有关周舜卿先生生平介绍,全书煌煌320页中只有区区11页,似乎还能继续扩充并进一步深挖。而书中另外相关内容,则是周氏族谱,以及贺寿的文和联。我觉得其中最有价值的则是影印的一些题词和诗文。习书法的人若看到,肯定高兴。那些文和联的书法出自齐燮元(北洋直系军阀)、唐绍仪(民国首任国务总理)、韩国钧(1920年代江苏省长)张謇、唐文治(上海交大前身创始人)、黄郛(抗战前亲日的外交部长)等民国要人闻人,还有一些是地方官员和乡绅。
他们书法之精到,足令现在混世的所谓“书法家”汗颜。尤其是行伍出身的北洋直系军人齐燮元,那一手刚劲的字,现在所谓的书法家都比不上。这些已故去的人都有其职业营生,而书法只是其人际交流交往的技能而已。就好比一个职业电子工程师,也略懂中医之道那样。而现在的书法家,受教育程度大多低下,也就是小学中学那样子,读书少,见识少而浅,只是用多少年的笨功夫苦练书法而成了只会写字的书法匠而已,除此之外,别无长物。没文化见识底蕴的写字人,只能是书法匠。
其三,当过民国第一任总理,卸职后又再出任中山县长的唐绍仪,是詹天佑等19世纪后期第一批留美学童之一。也就是说,他在珠海中山家乡当孩子的时候,受教育程度有限。到美国长期学习,回来后居然书法依然非常了得。这也是我惊异的地方。现在国内不少外文系的学生,英文等洋文,说得跟西洋东洋人差不多并以此自诩。可是写中文字,则如同倔强的蚯蚓;而文字表述,也幼稚得跟小学生一样。要刻薄一点说,这就是数典忘祖。看这些前辈人物(不管后世的价值评判)身上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现在中国讲究强化软实力。软实力之一,不就是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部分的传承吗?
无锡文化艺术事业还需要大大补课。路过无锡电视台,看到印度裔指挥大家祖宾·梅塔Zubin Mehta巨型招贴画上的形象,以及他和意大利翡冷翠五月音乐管弦乐团(Orchestra Del Maggio Musicale Fiorentino)的广告。心想,莫非无锡请到如此级别的国际大师来无锡。再仔细一查,原来是无锡票务代理3月下旬他在苏州的演出的售票。
苏州也不是西洋音乐迷众多的地方,估计评弹更能吸引苏州人,而全国无论城乡,小年轻多喜欢港台大陆普遍水准很烂的流行音乐,而欧美真正优秀的摇滚、民俗等音乐,他们却欣赏不来,也不认。在高雅音乐方面,北京青年报最近说,北京的大学生,根据调查从没听过交响乐的占58%。北京是古典音乐团体全国最多,演出也最多的地方尚且如此,上海不可能比北京强,其他地方更难说了。估计中国好些人,如果有机会听西洋音乐时,乐章间停奏时鼓掌之类的煞风景事情估计会很多。领闹哄哄的孩子去,手机铃声此起彼伏的状况,我在珠江口边这个城市的音乐厅每去都有遭遇。文化修养的确需要慢慢熏陶起来,不是钱包大就能买到的。
现在邀请国际大师到二线城市,可能还是附庸风雅的结果。
纵观世界性都会城市,仅仅工商业发达而文化不昭,这样的城市是没有的。这样来看,无锡的文化提升还任重道远。
2011-3-3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