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应帮助投资者增加财产性收入


     

直接融资应帮助投资者增加财产性收入

 

    中国证监会主席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资本市场规模扩大了,已经具备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条件。加大直接融资,这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个目标,根据这样的目标,可以预期的是我国在今年乃至未来几年里,直接融资将继续表现出高增长的态势。

    直接融资,即从资本市场上融资,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直接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比重大都超过了以银行信贷为主要内容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发展,可以改变由银行信贷来维持国民经济运转和企业运营的单一模式,减少金融危机产生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企业来说,能够减少资金成本,对整个社会来说,又能增加民众的投资渠道,因此可以收到“一石数鸟”的积极效果。

    但是,在发展直接融资的时候,政府必须把握好市场的平衡,也就是说,有关管理部门必须像重视间接融资的安全性一样重视直接融资的安全性。在计划经济时期,银行被动地成为政府的政策工具,导致积累了大量的信贷坏账,在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政府不得不动用财政资金承揽了这个包袱。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不再听命于政府指令,而是开始遵守市场经济原则,这有效地保证了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在这同时,随着资本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壮大,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的直接融资也出现了快速发展,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确实又为直接融资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承载力,像我国资本市场早期那种股票发行因受到市场冷淡而流产的情况已经很难再出现了。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最近一年多来,特别是创业板市场建立以来,我国资本市场上过于频密的直接融资已经对这个市场的安全性产生了威胁。

    全球金融危机在2008年底发生以后,我国一度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直接导致银行信贷出现了爆发式增长,间接融资的膨胀虽然阻止了金融危机在我国的蔓延,但也造成了市场流动性的过度泛滥,推动通货膨胀加剧生成的可能性,同时这种快速增长的银行信贷对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也造成了隐患。因此,虽然货币政策的改变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才正式提出,但在此之前间接融资的主管部门已经开始了对流动性的收缩。但是,在银行信贷收缩的同时,以股票发行为主要内容的直接融资却开始了全面的升级,特别是在我国新股发行推行“市场化”的原则以后,不受约束的发行价对直接融资市场产生了竭泽而渔式的圈钱,使我国迅速成为直接融资全球增长最快的一个市场。这种过快增长的直接融资显然已对市场的安全性产生了不利影响,从去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二级市场行情日益低迷,与全球资本市场从金融危机的创伤中逐渐走出形成对照的是,我国的资本市场至今仍然未能完全摆脱危机所带来的阴影。这种资金压力已经对我国资本市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最近几个月市场成交量一直不能有效上升,在市场资金不得不分流于新股发行市场的情况下,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已经面临一个难以突破的“天花板效应”。

    我国发展资本市场的目的一直是为了利用它的融资机制来分流间接融资所面临的压力,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但是,发展资本市场还有一个不可偏废的功能就是增加投资者的财产性收入,如果发展直接融资只能以投资者的付出为代价,直接融资就会演变成伤害投资者财富的一个“绞肉机”。因此,推动直接融资虽然应该是我们发展资本市场的一个方向,但有关方面应该为直接融资确立安全性的原则,这个安全性的原则就是要从机制上保证绝大多数投资者能够通过资本市场的投资实现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显然,这需要市场管理部门付出艰辛的努力,这种努力不是仅凭几句口号就能收效的,而是需要进行扎实的制度改革,当务之急就是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不能因为市场规模扩大后有了一定的承载力而无视它对市场行情所造成的压力。简单地说,管理部门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直接融资与投资的“双赢”,而不单单是直接融资数量上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