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 黄河 实习生 罗琼 杜蕾 2011-03-03 10:59:02
几年前还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低之列的“农民城”重庆,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也开始面临劳动力短缺。
重庆政府正在进行一系列制度变革,试图让越来越多的民工永远留在重庆。而这,只是这里一个长达数年的经济增长故事的一部分。
周六,重庆市九龙坡区捷达人才市场的一场普通招聘会,供需两旺。
一楼的小电梯被蜂拥而入的应聘者挤得尖叫不已,最后再也爬不动了。
在四楼的招聘现场,南方周末记者看到,来自广东的格力电器重庆公司打出了“16.5岁-40岁,生产一线普工,无需工作经验,不限量招工”的招贴。而许多中小型制造企业开出的招聘名单里,从销售管理到铣、车、钳、铆乃至油漆、液压、机械工程师一应俱全,似乎打算直接招满一厂人带回去。
如此盛况,像是重庆经济的一个风向标。
抢人!抢人!!
仅富士康要招的10万工人,就能新造一个小县城。
此前,这个行业在重庆是个空白,自从2009年惠普和富士康决定落户这里,IT代工就一跃而成为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吞噬机器。
跟全国很多地方一样,春节前后,一场热火朝天的招工大战在重庆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展开。像富士康和英业达这样的大型企业,也与各区劳动部门一起,加入到这场抢人大战之中。
重庆的劳动力供应并不少。人口接近3200万的重庆,曾经以农民城著称,总人口中至少有超过四分之三的人口都是农民,成为一个巨大的劳动力蓄水池。
在重庆的人口中,目前大概有四成、约850万农民都外出打工,超过全市总人口四分之一,但劳动力市场仍然捉襟见肘。
这与重庆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有关。
IT代工业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此前,这个行业在重庆是个空白,自从2009年惠普和富士康决定落户这里,IT代工就一跃而成为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吞噬机器。
富士康要招的工人足够新造一个小县城。2011年春节过后,富士康基地已经招聘了1万多人,但今年还得招3.5万人。在当下非常缺工的形势下,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当地政府从上到下都进行了动员。但这还不是全部,几年内全部投产后,富士康的全部人力需求将达到10万人——不包括周边配套服务业的需求。
而2010年11月投产的英业达需求同样不小。急需生产线作业员、技术员的英业达四处参加招聘会,将月薪开到1700至2800元,试图在2月25日前,招到急需的生产车间工人1500人,并为3月份再招2000人做准备。“只要体检合格,马上就可到公司上班。”在很多招聘现场,只要应聘者填写体检表,体检合格立即就可到英业达上班。
但这些,也仍只是重庆IT代工用工量很小的一部分。
在一份由“重庆市笔记本电脑基地建设指挥部”于春节前夕发出的慰问信中写到,“作为我市笔记本电脑基地的主要载体,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引进数家世界知名IT企业,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电子代工企业建设迅速……到2015年,仅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就需要一线工人40万人。”
按照重庆经信委的预测,未来重庆IT行业的用工需求量在160万人。
迅速崛起的IT工业,让更多的配套产业和周边工业也迅速聚集起来。
一家东莞电子厂就这样找到开县开设新的分厂。这家生产电脑数据线的电子厂在东莞时用工4000多人,常年缺工在1000人左右。而在开县设立的新厂目前虽然只有五六百人的用工规模,但老板却雄心勃勃地宣称要将东莞厂“全部搬过来”。
迁厂的奥妙不在于节省工资,而是新的商机——可以与重庆西永等平板电脑产业基地的“业务对接”(当然,也包括当地对招商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本来,作为一家中型电子加工厂,该企业在东莞是很难接触到象富士康这样的跨国代工企业,更不用说获得外包业务。但现在,随着富士康们的西迁,以及当地政府的热情招商,机会来了。
500万人的“盘算”
2008年,重庆光造房子、修路的人就比前四年人数的总和还多30万。
市长黄奇帆说,如果实现十二五规划,还需要新增就业500万人。
遍地都生长着新的机会,整个重庆都正在变得活跃起来。
初到重庆的国际游客很容易便在这座山城里找到香港的影子:狭窄的山道,高耸的建筑,还有新开通的轻轨里类似香港“八达通”的售票体系。
坐上轻轨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车厢里中英双语的到站播音与车厢里乘客们交谈的本土话相映成趣;站台外体量巨大的shoppingmal让人立刻联想到香港的中环与旺角。
裹着古旧与时尚,山城重庆正在练习着如何走得越来越快。
重庆轨道交通(集团)董事长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就坦然宣称,同样是山体地缘环境的香港地铁能在全世界做到“唯一不亏”,也是重庆轨道交通发展的“模板”。
据公司介绍,重庆轨道交通到2013年将达到总投运196公里,日运量超过150万人次,而在地铁建设完成后,政府还将学习香港模式,将地铁推上资本市场,以股权融资来填补历年投资。
即便很多地方被抛弃的水运码头也是如此。重庆的码头管理者港九股份公司总经理张强介绍,虽然随着高速和公路的扩张,公司客运业务萎缩得只剩下了旅游,但散货和集装箱运输却在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急剧扩张。正因为如此,十二五期间,重庆港的建设投资规模还将翻番。
仿佛谁都能在这里捡到金子。
黄建就是其中一个。曾经在中国银行重庆分行从事国际业务的黄建,在2005年最终选择了前往深发展重庆分行担任贸易融资部总经理一职。当时的重庆,还没有任何一家银行从事“贸易融资”这项业务。
短短五年内,深发展重庆分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就从零做到了年度融资余额3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如果算资金滚动规模的话,那就更不得了。”
而深发展所提供的资金,也给许多企业注入了新的力量。第一批“吃螃蟹”的客户们,已经从当初一两个亿的贸易规模,做到了今天20个亿的年度营业额。
在重庆生活了四十多年的黄建,谈起重庆的变化时,最深的感慨是“不认识了”。
越来越活跃的经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重庆的工业也正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前进。除了重庆本土的长安、力帆、红岩汽车,福特、上汽依维柯、铃木等汽车企业也都在这里建设基地,而巴斯夫、安道尔、壳牌等石化企业,也都在建设了规模浩大的工厂。
这些重大产业,有力地推动重庆工业增加值在刚过去的2010年,达到五年前的三倍多。而按照重庆新的“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重庆工业产值要争取达到3万亿。
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按重庆市长黄奇帆的解读,必须克服的三大瓶颈之一,除了保障油电煤运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最重大的困难就是劳动力的短缺。
2008年,重庆正规单位的建筑业统计就业人数,就达到了120多万,而此前四年的数字总共加起来还只有90万,也就是说,这一年重庆造房子修路的人比前四年的人数总和还多30万。
在不久前的一次工作会议上,黄奇帆为与会者算了一笔账:重庆市未来5年要完成3万亿元的工业总产值,新增工业至少需要300万人,新增服务业200万人,相当于现有人口的五分之一。“算来算去,我市农村还有100万人可以转移到工厂,其余劳动力只有靠截留一部分外出的农民工,以及向贵州、四川等周边省市吸收100万人,才能基本满足劳动力需求。”
正在大步向前的重庆,开始担心起劳动力供应来。
重庆系统工程
重庆给民工穿上 “五件衣服”的制度性系统改革,正在试图将民工永远地留在城市。
一位刚刚从开县调研回来的当地人士告诉记者,有着163万人口的开县常年在外打工者就有52万人,今年出去了51万左右。这使得打算发展“县域经济”的开县自己也出现了“民工荒”。“其实严格来说不是荒,而是当地企业的工资待遇比沿海还有落差。”他说,民工们在东莞打工的工资基本都在1800元至2000元左右,而开县本土企业的工资水平约为1200元上下,“这个差异就足以让大部分人选择回到沿海工厂里去了。”
但在重庆主城区这种状况已经改变。江北区就业局副局长卢波向媒体表示,春节后江北观音桥的一场招聘会,原先工资较低的宾馆、餐饮、家政、制造业等第二、三产业,普遍将工资提高了20%至30%不等,基本与沿海城市工资持平,一些机械制造企业对一线普工开出的工资超过沿海,达到2000元左右。
简单靠工资上涨,已经不能留住和吸引农民工了。
为了把农民工留在本地,职业中介等商业机构也在想尽办法。“从去年底开始本地人才市场招聘会都不收应聘者的入场费了。”广东智通重庆分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张鹏无奈地说。
更重要的是政府在劳动力管理中角色的调整。“把输出农民工作为功劳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重庆市长黄奇帆在最近的一次会上对各个区县领导说,现在要做的不是把农民工输出去,而是留下来。
各级政府在绞尽脑汁。在开县,县长李应兰公开宣布,政府将对促使劳动力返乡的经纪人按每人100元给予奖励,并对愿意返乡的务工人员报销路费。
政府还通过自己掌握的媒体进行轰炸式的宣传。2月16日,重庆卫视专门播放题为“外出打工?农民工本地就业好处多”的新闻,而各区县电视台则统一在黄金时段滚动播出鼓励返乡回流就业的公益广告、字幕,包括西永微电园笔记本电脑基地的招工信息。
力度更大的是改善农民工社会地位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制度性系统努力。这些努力涉及入城农民工的就业、户籍、社保、住房、教育等“五件衣服”,几乎全面给予农民工城市居民的待遇,在全国独一无二。
西永微电子产业园“重庆市笔记本电脑基地建设指挥部”在招工中向农民工们承诺,“这里不仅有充裕的工作岗位,有收入的保障,有公租房、子女入学等政策环境,而且能近距离地照顾老人和子女,免去亲情的牵挂和旅途的奔波,获得家的归属感。”
这其中的公租房就是重庆在全国独一无二的“民生工程”——3年投500亿元建3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不管是否是本地户籍,只要在重庆工作的农民工都可申请。
2010年,重庆开工了6大项目、近20万套公租房的建设。仅西永微电子园一带,政府和园区管理公司就投入建设了近6万套公租房。
“所有工业开发区都要考虑生活配套问题”,一万人的工厂至少要配套八千人的住宿及社区配套,“可以通过单身宿舍或政府公租房的方法解决。”黄奇帆说。
公租房建设对吸引农民工的重大意义,黄奇帆有如是描述:“这件事做成了,如果兄弟省市跟进,等于重庆带头做了一件大好事;如果兄弟省市不跟进,对不起,很多人才就要‘西南飞’到重庆来了。世界发展到这会儿,发展关键在人才。”
政府还启动了规模浩大的户籍改革,试图从2010年到2011年,仅参考务工年限或投资纳税,将338万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转户进城,给予他们城市居民的所有待遇,这一政策甚至适用非本市户籍的外地农民工。
现在,经由民工荒这支显影剂,重庆的许多制度性系统变革,正在永远地改变这个城市。
重庆,从“农民城”到“民工荒”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