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会期间,关于调高个税起点的呼声都会不绝于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多年的呼声似乎也快有了结果。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交流时,把这件事称之为政府今年给老百姓办的第一件实事。3月1日,国务院会议讨论通过了个税起征点修改(草稿)。人们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
个税起点的调整已无悬念,接下来人们关心的似乎就是起征点了。到底定在什么位置最为妥当呢?作为一个经济人,每一个人都希望起征点能够把自己装在里面。3000、4000、5000……最好,十三亿中国人都不用纳税了。不过,基于一种常识,个税总量减少,国家税收总量也会跟着减少。当然,你也可以设想,反正国家现在已经不差钱了。从民众那里少收一点钱,当做是“藏富于民”的善举,也是现代政府文明施政的应有之义。但是,国家从民众手中收税,是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同时向民众提供各种公共服务;这种服务,是单一的个体和社会组织难以提供的。俗话说,“有钱好办事”,税收总量少了,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会不会因此打折呢?
假定国家税收总量不变,个税起点调整的后果只有两个。一是一部分个税变成了其他税种,一是一部分个税从低收入者转到高收入者。如果是前者,无非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还是回到了个人。如果是后者,那么被赦免了个税的低收入者就会面临这样一种诘问,“大家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你凭什么少纳税,或者不纳税?”你怎么回答?
鉴于以上原因,我觉得纠缠于调整个税起点进行争论,可能意义不大。因为我们很难定一个标准,不但令低收入者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还能令国家有提供高水平公共服务的能力。也许可以这样说吧,假如国家能够提供比较高的公共服务水平,那么,就算拿去我收入的50%,我也心甘情愿。但是,假如这个国家毫无公共服务可言,就算我是一个亿万富翁,你有什么权力让我纳税?更别说让我承担低收入者的税负了。
美国人有句俗话:“世上有两件事你逃不过:一件是死亡,另一件就是缴税。”税收是美国政府赖以生存的财政基础,而个人所得税则是整个税收最重要的部分。“不纳税”,对于绝大部分美国人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话又说回来,美国人愿意主动纳税,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素质有多“高”,除了国家对“逃税”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之外,他们很清楚,政府不会把他们的税收拿去进行“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公费培训”,也不会养数额惊人的公车和二奶。他们有一整套的约束机制,使得政府不得不珍惜纳税人的每一分钱。这套机制就叫“民主宪政”。
因此,我觉得个税起点调整不重要,重要的是,政府把这笔税项拿去做了什么?有没有提供与之相当的公共服务?我们如何约束政府,使之好好珍惜这笔纳税人的血汗钱,而不是随便就包了二奶,或者援助了某个非洲小国?
这才是个税起点调整背后的真命题。我期待有人能够给出答案。
个税起点调整背后的真命题
评论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