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出,大家一定会骂我了。大学怎么能混混呢?当然如果写给在校生,固然不好;写给老师,不会太好;写给毕业生,勉强算好;写给大家,一定不差。碰到好多拥有社会资源较少的弱势群体朋友(如大学生、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工作一两年的、农民工等……)问我如何用讨巧的方式去增加自己的人脉或社会资本,我说有一些,但还是需要自己多多实践,才会有更深的体会和收获。
大学是众多社会资源集中地中较单纯的一个。把握好大学资源,善用大学资源是较理想且讨巧的社交方式。一切资源从人开始,我们学会和大学生打交道,学会去各个高校旁听大大小小的不同课程,泡不同的高校图书馆,参与高校社团或学生活动一定会受益不浅。
无怪乎在大学进行社交资本的扩充有如下几个优势:
1.与大学生交往的成本低
2.校园交往比较容易持久,不像社会那么有目的性
3.名牌大学学生毕业后一定或多或少掌握一些好的资源,将来可以互相用
4.以校外的身份与经验,较容易得到校内学生的肯定,因为他们中的有些也想需要一些校外资源
在2007年至2009年间,我以各种不同方式参与到世界多所高校的交流与访问上。其中比较理想的有:哈佛大学、MIT学院、澳门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剑桥学院、密西根大学、南开大学、耶鲁大学、沃顿商学院等……
以我本人在上海的部分高校为例,试将不同大学社交带来的不同优点作简单概括:
1.复旦大学:(诞生新闻人才的,媒体公关可以用)
2.交通大学:(诞生理工类人才,如工商业的厂长、商业领袖等)
3.华东师范大:(复合型人才与教育类人才)
4.华东政法大学:(法律人才)
5.同济大学:(设计、建筑人才,可以与房地产开发商打交道)
6.上海大学:(综合型人才)
一次旁听课,你可能就认识了一位X专业的学生,N年后,你在X的领域里需要X专业的他帮助你,那么这次旁听就是成功的低门槛社交行为
一次便饭,你可能就认识了一群X、Y、Z专业的学生,N年后,你的事业需要X、Y、Z类人脉的互助,那么这次便饭成就了你日后的高品质的人脉资源
善用ABC大学的XYZ专业的XX学生,不仅是友谊,更是低成本猎取和维护的高质量人脉的技巧。
我们行动起来吧,做个大学混混客,没准10年后出头的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