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扑不破
自古以来的圣人,不论是出世的,抑或入世的,他们的言论诉之于文字的,称之为「经」。经,历久弥新,不受时空的限囿,其道理往往被后人做为修道处世的准则,它与随时在变易的现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现象可以被后面所发生的事情所推翻,但经典却是颠扑不破、推翻不了、永恒不易的真理。
经,就空间而言,有所谓「经纬」、「经纶」;就时间而言,有所谓「经年」、「经久」,故它是贯穿时空,横跨宇宙的。我们修行用功也要把时、空串联在一起,不因外在的现象变化而使内心有所更易,行住坐卧举手投足皆能做到念念分明,了了常知,这就是「动中行禅」的道理了。
如珠走盘
修持准提法门,观想LA字,也可以使整个仪轨前后相通,左右逢源,故LA字可说「如珠走盘、处处皆圆」,不论念那句咒语,还是做什么观想,都离不开此法则。
LA字代表真空,也表征妙有;持咒真空,也是妙有,观想亦复如是。要把念头延续起来,就要把握这个法则,乃至空间的展现,也离不开它。换句话说,它能把时、空都融化掉。LA字的光明,轻轻一带,尽虚空、遍法界,我们自性的光明,朗朗然然即从此清净常住真心流露出来了。
LA字的光明,坦照在我们的色身,它就成为透明琉璃体;投射到我们的心窝,内空心中,它就是心月轮观,这不就是串联在一起了吗?前后并没有断裂呀!断裂了的,是你的分别心,则那还有什么「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区别呢?当然,这只是「理」上的明了,最主要的,是我们要以实际的修证透入自己的身心,使二者融合为一。
光音同源
「心月轮」是无上密法,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它是我们身心的关键,一切音声的发源地,自性光明的绽放处——光音同源、六根齐摄、所有法门的总本源。从心月轮观展现无尽法宝,外面的雨声,听进了你的心月轮,你不住它,则雨声与你何干?有是妙有,空是真空,它并未障碍你的身心。
所谓「初于闻中,入流亡所」,雨声、风声、声声入耳,消融于心月轮中,变作了清净美妙的梵音,融入于你的心光,光音交融,汇成一片。这时候,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心光无量」的境界。则赞叹声,毁谤声、男声、女声、鸟声、虫声……一切皆消融于无尽法界了,又何来喜?何来忧?
导航的灯塔
凡夫众生总是漂泊在茫茫苦海中载浮载沉,找不到一个可以攀靠的东西,更甭说避风躲雨的船舶了。「佛法」,这一条安稳、壮大的法船,让我们得以无畏无惧的依止,但有时候,我们也会因找不到导航的灯塔而感到失措。
准提神咒有如那条法船,它乘载着我们归返故乡,心月轮观,好比那盏导航的灯塔,引导着我们找到回家的路,使我们在前往觉岸的途中,不致迷失方向,这是心月轮观的可贵之处。因为法船只能让你免于沉沦,但是倘若有一阵无明海浪波涛汹涌袭来时,你还是难免会受到捶心的冲击。
LA字,透明琉璃体,与心月轮,这三者相得益彰,辗转增上,便是一系列非常殊胜的导航系统。有了他们的指引,菩提道上,不仅得以豁免迷途的忧惑,更可以给你提供一个非常安稳的保障,让你走得更顺畅。
摄心在定
打坐到某时候,会感觉气脉慢慢发动起来,这种现象往往随着各人业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不管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各位要懂得随时提起正念,千万不要下意识随着它飘荡逐流,否则就容易走岔路了。
如何提起正念呢?若是打佛七,就以念佛为主,修准提法当然以持咒为主,配合观想(明点或心月轮),把佛号、咒语念得清清楚楚,摄心在定。若是能再配合作不净观、白骨观就更殊妙了。观想自己的五脏六腑都烂掉了,肌肉神经都没有了,还有什么可动的呢?
靠得住的,只有你的念头。念正,就靠着正念去往生;念恶,就跟着恶念去堕落。所谓「客尘烦恼」,林林总总的烦恼尘劳都是客人,唯有「心」才是你的主人。晓得身体总有一天会坏掉,那时就得搬家了——身非我有,一口气不来,动的气脉神经还有用吗?毫不相干了。
系心一缘
静坐参禅,离不开「止观」二字。止,即停止。那么,如何让我们妄想纷飞的杂念止住呢?你止不住它,它就来困扰你。要止住这些妄想杂念,有各种不同的方法,称之为「方便随缘止」。即以另一个心念来统摄集中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亦即所谓「系心一缘」。
懂得修习佛法,就要随时为自己的妄想杂念踩剎车,不让它继续蔓延滋生。准提法门一开始就教我们观想LA字,LA字虽然只是简单的画面,但其功效却不可思议。只要我们肯去想象它、惦记它,它就会让我们停止妄想,清净心念。再者,当我们六神无主的时候,只须轻轻一带,不用费尽全神去想象,马上就能让你沉稳下来了。
LA字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俟念头收摄之后,更进一步起观,从系心一缘走上更宽阔的道路。因为「止」得太久而不起观,容易变成「顽定」。所以接着要观想LA字放光遍照,如此,身心才产生神采活力。
观想LA字放光明,不仅可以清净法界,更可以做为你随身携带的护身法宝,保护自己、帮助别人。譬如我们现在佛堂修法,观想LA字笼罩,效果就不可思议了,随着你心力的展现与扩大,整个虚空遍满光明,超越日月,涵盖乾坤,直至最后,连LA字也消融掉,身心界也消融掉,进入到无相光明之中,即常寂光净土了,那不就是你的常住真心吗?故曰:「法界藏身,阿弥陀佛」。
色心不二
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所展露出来的现象,就是色法。然而,「色不异空」,包括我们持诵准提神咒,金刚念诵,也不例外。因为「色法」离不开「心法」。
就我们凡夫的「觉知」而言,「色不异空」,似乎是不成立的。譬如在打坐中,坐得很舒服,这是乐的觉受;坐得全身酸胀麻痛,这是苦的觉受,既然有乐、有苦,当然空不掉了。
一般人很在乎好与坏,要把它拿掉简直不可能。明明晓得这些是幻化的,可是仍然很在意,而这一在意,心意识就被拉跑了。苟能不为迷惑,即心能转物了。
《六祖坛经》告诉我们:「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又云:「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可见真正禅坐(定)的功夫境界岂可等闲视之?《维摩诘经》说得更透彻了,「心能转物,等同如来。」不仅在打坐修法中要远离一切善恶的念头,即使平常日用、言行举止也不可为外境所动摇呢!否则,你就只好继续随业流转,永远在生灭中轮回不已了。
色身是我们业识的呈现,几乎可说「色心不二」,色身也是我们的果报体,业力的成绩单。想要改善它,可从修白骨观、不净观来破除对色身的执着下手;也可以从安般法门调气下手来转化脉相;准提法门金刚念诵、心月轮观,则可说是「色、心」同时调理、并行转化。
我们色身的障碍太多了,业气也非常浊重。所以有人念诵会口干舌燥,胸口闷痛。其实,纵使你不念,也一样会疼痛。念诵,等于在加速全身气息通畅,随着精进的程度,日久功深而更松放。
七菩提分
大家参加共修,一方面在功夫上历练,一方面使理念上更清晰。对自己修法的途径更肯定,道心必然更坚固。修行要准备长期作战,看准目标,具足信心,蓦直精进,而其重点即在从四正勤七觉支之中懂得随时用功,自我策励。
四正勤即「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七觉支则是三十七道品里的一部分,又名七菩提分,或七觉分,是五根(指眼、耳、鼻、舌、身。或曰:信、进、念、定、慧,此五法是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兹简释如次:
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拣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善菩提分:即以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念定慧等持。
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之法,而力行正法。
解行兼备
我们娑婆世界当然还是要以音声为入道的方便门,讲经说法要靠音声,法会更靠音声,一切都在音声中,故能把准提神咒念得顺畅流利,功德自在其中。
念诵与全身五脏六腑都有关系,如果业气重,念诵的过程难免会有许多障碍,身体上的毛病也会不断蜂涌出来。咒语从生疏到纯熟,大概没有五年、十年的功夫是不足够的。有很多密宗的上师,他们的金刚念诵念得很流畅,感动力量也很强,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来的。
功夫的层次非常扎实,见地可以灵活应用、融会贯通,但功夫却唯有老实修行,别无善巧。二者倘能合而为一,解行兼备,进步必加快速。
愿生净土
基本上,能亲近善知识,知见就不会偏差了,正知正见是因,生净土是果。当然,没有正知见,则纵使种善因亦难生净土,可见发正愿之重要。
譬如一个人发愿发大财,却又不肯努力,这种愿力,就有问题了。我们想发愿往生净土,倘若没有佛法的正知见,也没有善知识的引导,这个愿岂不变成空愿?故发愿,首先要愿遇善知识,愿有同参道友提携,其次,愿有正知正见,愿生生世世生长在能学佛的地方。
愿力比什么都重要,万般带不走,唯有愿与业随身。有正知正见,当下即净土了,心中少烦恼,则纵使身在秽土之中,也会变成净土。一般民间宗教并没有正知正见,乃至很多初入佛门的人,也都还在神道思想中,譬如对于一尊破损的佛像,你该如何处置呢?有些人着相了,不敢烧,不敢埋。这时候,你可以虔诵《金刚经》,再把他做适当处理。心中无罣碍就没事了。
首愚法师开示:音圆光流长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