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刚过完5岁生日,从成长数据可以看到,消息总数增长至10亿条花费了3年2个月零1天,目前日均消息发送量为1.4亿条,一年前是5000万条。2011年3月11日用户总计发送了1.77亿条消息,为目前最高。与此相对应的是微博在国内的发展,单一平台已经超过一亿用户。
如果说微博改变了互联网生态有些夸大其词,但如果说微博改变了不少人的行为习惯相信会有不少人赞同,至少堵车的时候不再是非常难熬。微博对普通人的意义不仅仅是获取大量的即时资讯,也不仅是建立自我展示的言论平台,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找到同好。有人可能会认为,微博中有不少用户其实只是在关注、在收集不一定会说话,实际上在微博很难长期保持沉默。
浮上水面是绝大多数用户在微博沉默一段时间后必然的选择,这不是因为用户不甘寂寞,而是微博常常会打破对某些用户的既定印象。微博有很强的显真效能,一个用户如果经常发布微博,总会在某些时刻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表露。通常要想真正认识一个人,便不能把他套入任何一个刻板印象中去。他就是他。要认识他,惟一的方法只能长期地和他打交道。争取在不同的场合下,观察他的意念体系和行为体系如何表现出来。需要在不断的接触中要一点点修正对他的看法。这些条件在现实中很难满足,特别是对于公众人物、认识却不是很熟悉的人、感觉熟悉却没有深入了解的人,我们看到其实仅仅是他希望被人看到的那一面。如果有一天,一个你自认为已经非常熟悉,深度理解的人,突然作了件让你大吃一惊的事情,那么你要知道,不是他有什么问题,而是你自己对他的认识并不深入和全面,这种事常常在微博上发生。看到微博上某个人的发言和既定的印象截然不同,意外、不屑、难过、愤恨、惊讶这些情绪很容易诱发用户反应。
用户一旦在微博上发言,便有了立场,有了群组归类的标签。微博上的立场常常不是自我归类,而是别人对你的印象和分类。印象,是流行的人格划分法。比如,流传千古的面相、手相、星相等,都是典型的人格划分法。抛开这些方法的非科学性不提,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把千万种个性简化为几个、十几个类型去把握,以满足人们对人的个性心理不求甚解的习惯。这一点在微博上表现的极为突出,微博用户繁多,许多人关注对象成百上千,常会用简单的心理标签将这些用户分类。一旦发现与自己相似或喜好的用户,总会有亲近感,期望和他有交集,这种感觉会驱动双方产生信息交互卷入用户,刺激他不断活跃。
在人际理解问题上,社会上是有着强烈的势利性的。地位低的人会主动地去理解地位高的人,不知名的人主动接触知名人士,反之不然。下级主动理解上级,从他的工作方法,到他的个人需求。这种“理解”当然也是片面的,但却可以获得实效。微博提供了跨科层的交互可能,向上跨层级交互是许多用户的内在意愿,这会驱动用户更加活跃的去寻找对话的机会。
同时遇到问题需要帮助、发现许久未见的老友、对热点有独到观点、被人挖掘出来等等多种因素决定了在微博内可以保持一段时间沉默,却很难长时间沉默,如果持续微博的话。
在微博很难沉默
评论
编辑推荐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