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摇号”盛行,买房子要摇号,买车子要摇号,现在去上个自习可能也要摇号了。近日有媒体报道,因学校图书馆自习室资源有限,北京某高校为照顾准备考研和出国的大三学生,所以图书馆自习室采用限制开放的政策。每个院系分配到一定的名额,然后具体名单有各院系决定,无奈,各院系只得通过抽签等方式决定自习室的使用权,期限据说为一年时间。
大学图书自习室以其座位宽敞、不会因教室的临时占用而更换自习室、方便查阅资料等等理由,一直备受大学生们欢迎。早年间坊间流传着不少自习室占座高招,让人在一笑之后感叹中国学子的不易。本身大学加强图书馆自习室位置管理,是各高校的职责所在,现在却完全转嫁给了本就可怜的学生,上个自习不仅考验的文化知识,更是关乎人品问题了,更荒唐的事,摇中了的话,居然能够拥有这个位置一年的时间。
摇号占座,看起来是公平的,但实际上却伤害了公平。所谓摇号,说白了就是撞大运。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资源分配法。就连北京市也承认,“摇号”限购是不得已采取的做法。但这些年,我们却依旧通过摇号的方式,解决了不少问题,随之而来也涌现了不少问题,造假、内定……就像是走钢丝的人,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万丈深渊。
“稀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构成稀缺?任何东西的缺少都是针对需求而言的。当某种资源严重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我们可以称其为稀缺资源。当前保障房资源和公众住房需求相比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可以称保障房为稀缺资源,可大学图书馆自习室是这种情况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学生对图书馆自习室的需求应该说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很多时候我们去自习室看到的不是人满为患,而是满桌的书包、水壶等占座用品。图书馆座位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摇号的方式显然只是治标不治本。
管理者通过摇号的方式,摆脱了它必须承受的责任。如果你没有抢到座位,再也不能怪学校,只能说自己运气太差。至于摇中的同学到底用不用,如何用,都不在学校的管理范围内了,管理者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这显然是一种懒政行为。学校的管理功能到底体现在何处?
以前看到一件事说,某大学学生挂出横幅,邀请校长在食堂就餐,因为菜实在是太难吃了。两会的时候,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发出警报:“一些大学没有办好,没有含金量,就得倒闭!”不关心学生的大学,也确实不如倒闭的好。
另外某大学的摇号政策被人诟病还有一点,时效。如果幸运被摇中的学生,将拥有这个位置长达一年的时间。这是对公平公正的再次侮辱。有一种情况,如果一个学生在“摇号”当天幸运地获得了座位,而此后的一年时间内,该学生经常不去图书馆,甚至长期将座位闲置,学校是否也会认为这是一种公平公正?浪费座位资源不说,反而背离了“摇号”分配座位的初衷。再假设以后会不会催生出一门售卖运气座位的行当,摇中的学生将座位出租,也许会成为不错的营生手段。
其实,图书馆自习室虽然紧俏,但还是有规律可寻的,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是按照先到先得的规矩办事,虽然偶尔也会有插队的现象,但总归还是少数,只要稍加管理,其实这个问题很到解决。大学生之所以天不亮要排队去图书馆自习室,皆因那儿条件好,反之,其它自习室的条件太差。很多高校积极地扩招生源,却不注重学校基本设施建设问题。如果不解决根本性问题,即对其它自习室进行“条件提升”,那摇号只能是皇帝的新衣,看起来解决了问题,但却是把问题更加放大化了。
大学本应是莘莘学子求知的圣地,是理论和实践的先行者。人多粥少是中国各个领域都存在的问题,但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法觉不能仅仅依靠摇号这种简单的方式解决。所谓的平均、公平分配,不应是在建立在不幸运的人基础上,面对贫富差距的社会,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并不是对弱势群里的照顾就是偏袒,略有偏斜的照顾没准才是真正充分照顾各方利益的公平。
学校不仅是教导知识的地方,而更是培养学生人格的地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应承担起它应该的责任,树立榜样环境。面对缓解图书馆自习室座位紧张的问题上,多多开动脑筋想办法,千万别再赶“摇号”的时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