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款利率上浮期限缩短利于经济转型


   

在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之下,银行信贷额度普遍紧张,银行的议价优势不断被强化。目前,银行贷款利率已较基信利率全面、大幅上浮。

据媒体报道称,今年1月以来,银行公司贷款普遍上浮,大型商业银行一般上浮10%以上,其中上浮10%的一般只针对总行级重点客户、大央企等核心客户;上市股份行公司贷款利率上浮起点一般为20%-30%“20%只针对极个别的大型企业,一般上浮30%,中小企业、个人经营性贷款等上浮40%-50%”,某股份行北京分行信贷部门人士表示。而在某些城市,针对抵押物不足的小企业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利率可以上浮到60%-70%。某国有大行下发的通知,要求调整公司贷款定价指引,并严格控制公司贷款定价下浮,2011年新发生公司贷款原则上不下浮。

在中国“十二五”期间需要下调经济增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情况下,就有必要抑制一些地方政府五年经济翻番的“豪情壮志”,和一些过剩产业的扩张。但如贷款像2009年那样供应充足,并且利率较低,就会鼓励地方政府大拆大建,搞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项目回报率只要高于贷款利率,就有上马的可能。而贷款额度较为有限,且在基准利率提高的情况下贷款利率由下浮变成为浮,一些回报率低的项目可能就会被迫夭折。

以五年期以上贷款为例,去年10月加息前基准利率为5.94%,下浮10%只有5.346%,而目前基准利率为6.60%,上浮10%7.26%。地方政府或企业为贷款付出的财务成本大幅上升了35.8%。即使一些只求自己任期内有GDP,不太考虑下届官员还债压力的官员,也未必能“下狠心”上马一些低效率,甚至不产生现金流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虽然贷款额度紧张,利率明显上升,但这未必导致中小企业信贷环境的恶化。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等原因,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明显不如民营企业。以2008年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当年私营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分别为19.67%11.77%,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分别为3.45次和2.34次,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6.87%6.71%。当经营效率低的国有企业无法承受高利率贷款时,反而将增加银行给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额度。部分竞争力强、急需发展资金的企业反而可能得到原来难以得到的贷款。而在银行支持力度小的情况下,中小民营企业通过民间借贷得到的利率要比银行利率上浮后的利率普遍要高。这可能反而降低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成本。

在加息预期之下,银行还加强了贷款重新定价周期管理,对利率重新定价的频率远超以往。某国有大行要求各一级分行除总行级重点客户和信用评级最高的大型企业客户外,对于新发生的、合同期限在三年期以内()的公司贷款,按月或按季浮动。同时,该行严格控制一年期以上(不含)人民币固定利率贷款和封顶利率贷款,原则上不许发放这类固定利率贷款,贷款审批权也完全交由总行。

这同样有助于抑制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资。地方政府从银行取得贷款的惯用手法是以财政存款作为“诱饵”,要求银行提供长达二三十年,利率下浮10%,并且为固定利率的贷款。在目前的形势之下,地方政府的财政存款的“法宝”恐怕难以再次“显灵”。银行普遍对这种长期固定低利率的贷款不感兴趣,甚至上海迪斯尼项目也并没有引来“哄抢”。一些建设周期长、难以盈利甚至注定亏损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如地铁、机场)等,就有无法启动的可能。

 

稳健的货币政策之下,银行贷款利率较基准利率大幅上浮,贷款周期缩短,有利于抑制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资,有利于抑制产能过剩和投资回报率低的投资项目的上马。这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