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陈东征3月11日在中国证监会于全国两会会场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介绍了深圳证交所正在制订的创业板公司退市制度,其中一个核心的内容是不允许已经触碰退市条件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和借壳。(3月11日《第一财经日报》)
深交所为什么有这样的打算?陈东征理事长把话说得很明白,这是为了避免主板市场上已经形成的围绕重组而出现的各种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追问的是,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在重组方面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对此,陈东征理事长也说到了一点,一些被特别处理(也就是已经接近退市,按规定在股票名称前加上了“ST”的标记)的上市公司,在“披星戴帽”的第三个年头(也就是退市的最后关头)通过种种办法实现一点盈利,从而规避了退市。
但是,疑问也就在这里产生了。一个即将退市的公司,通过合法的会计手段避免了退市,这有什么不好呢?退市,无论对于公司还是它的股票投资者来说,都是一件不好的事,证交所有什么理由对一个公司避免了退市感到不愉快呢?如果说这样的规避退市有点投机取巧,那这个错误的责任也不在公司,而是在这种会计制度。证交所无力修改会计制度,于是对按照这种会计制度行事的上市公司发脾气,这有点说不过去。
其实,证交所之所以会对重组看着不爽,其更重要的原因,虽然在这次记者会上陈东征理事长没有说,但在平常证交所和它的顶头上司证监会的日常监管行动中也很清楚地反映了出来。在中国股市,有相当多的公司股票因为重组而出现了股价上升,有的被戴上了ST帽子的公司,因为有重组题材的支撑,居然可以出现连续几十个涨停板。这种现象被一些专家斥为投机,呼吁市场监管部门给予严厉打击。当然,这种呼吁很多只是出于“政治正确”的情绪,缺少事实的支撑,因此尽管市场管理部门对此给予了响应,但大多停留在口头上,因为即使是一个ST股票,即使它出现了连续几十个涨停板,要说它触犯了有关证券法规,仅凭这些表面现象还是不够的。但是,这种呼吁毕竟给监管部门制造了压力,被视为监管不力的一种表现。深交所对创业板退市公司禁止重组,颇有“快刀斩乱麻”的果断,这样一来,似乎这个市场就可以保持干净了。
但是,重组其实是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运营经常要出现的事情,在国际资本市场,每一年发生的重组案例都在几千宗。由于市场的变化,当企业需要调整内部经营方向时,卖掉不再需要的资产,甚至为了弥补财务上的亏空而将优质资产出售,都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经济行为。当然,随着这种资产的置换,公司的财务状况会出现变化,原来亏损的有可能转为盈利,其上市股票在重组的利好刺激下自然会出现价格上升。因此,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应该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资本经营行为,它不仅有利于公司盘活资本,也是推动市场活跃的一个积极因素。当然,资产重组在我国资本市场表现得有点不够正常,很多公司的重组,其实是为了给自己的股票制造题材,以便某些机构从中获取利益。由于信息披露的滞后,一些上市公司还更多地与内幕交易搅和在一起,使不明真相的普通投资者深受其害。但即使如此,管理部门也没有必要将重组全盘否定,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
实际上,一个公司要否进行重组,这个重组是否合适,那是公司自己的事,只要公司的股东大会通过了,交易所作为市场管理部门是没有理由进行干涉的,更没有权力禁止其进行重组。深圳证交所禁止创业板退市公司重组,实际上已经越过了它的边界,是权力的肆意放纵。交易所需要做的,是对可能蕴藏在重组背后的内幕交易行为进行监管,揪出其中的“害群之马”,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倒掉洗澡水的时候,把浴缸里的婴儿也一起倒掉。
创业板公司重组之门不应关闭
评论
编辑推荐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