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幸福指数的江淮人
十日晚<新闻连播>有了在北京大会堂开两会左延安的镜头,这让中部干自主品牌的地方国企的江淮的职工很给力----常常谈及自主江淮崛起的'六个'不容易,江淮正是抓住了不容易的切入点,才认真盯住江淮自己,绝不让自主江淮退坡!
对于幸福,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致。对于地处中部省份的江淮汽车18000多员工而言,幸福指数没有合资企业高,更比不上全球500强企业的幸福指数,但处于核心价值观转型的江淮汽车,正努力挑战这一幸福指数,因为每个企业对于幸福的定义肯定是不一样的。
笑起来眼睛弯弯的朱康良今年29岁,负责对总装分厂生产线上乘用车的质量生产过程检验和静态检验把关,回首2010年“倍有幸福指数! ”
去年14万台江淮轿车在他严格检查下顺畅通过,年收入过8万的他,从30多平米的蜗居搬进了100多平米的职工新居并喜迎女儿出生。作为地方国有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一名技术工人,朱康良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他说,乘用车追求的是品质过硬。赢得尊重的途径是踏踏实实与团队一起严控产品质量,不能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与此同时,江淮职工年收入与去年同比增加30%,“十一五”期间,职工保障性住房新建16万平方米,在建约12万平方米,1400户搬进新居。这是江淮汽车普通员工幸福指数的缩影。
江淮最大的财富是人
江淮坚持每年新建职工住宅楼、大学生公寓楼,通过主管部门积极努力,房价合肥市最低,新进员工入职后的次月,即可按比例缴纳住房公积金,对劳务派遣员工,同样缴纳住房公积金。加大购房补贴年度预算并加快发放进度,同时扩大住房补贴范围至实习期员工。去年,完成了容纳1600人青年廉租公寓建设,为解决青年员工住房困难发挥了有效作用。加大对员工生活小区的投入和改造,大大改善了员工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投资建设了社区天然气工程,使小区居民用上了节能、环保的天然气。
江淮总投入5000多万元,集医疗、保健于一体8000多平方米的“员工健康中心”,为全厂职工进行定期身体检查,通过善待每一位员工,使江淮上下良性互动的大家庭的关系自然而然形成。
2000年以来,先后新建六座按三星级饭店标准职工就餐中心,提供免费营养午餐和休息场所。高管经常与一线工人通过午餐相互交流,工人们有何困难和建议可随时沟通。
针对劳务派遣员工,积极落实转城市合同工制度,江淮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用工形式转变。去年共有50余名绩效优秀的一线骨干转为城市合同工,有效调动了劳务派遣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江淮的做法,就是要让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市民,在城市里有固定栖身之地,让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得到更好的教育。
江淮定期组织全国“五 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十大能工巧匠到新马泰国等地观光旅游。给劳模激励,充分体现了对劳模的尊重,折射出了江淮汽车的价值导向。
“十一五”期间,是江淮汽车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五年。2010年员工收入达到2005年的1.5倍。江淮汽车认为,职工是江淮第一宝贵财富,要让员工健康地为江淮工作三十年、幸福生活八十年。
平台是人创造的
50-70年代,江淮劳模代表的是任劳任怨的创业精神, 去年全国劳模工程师周福庚获12项国家技术专利,是江淮自主新时代的创新楷模。90年代,全国劳模刘益顺一年完成三年半的工作量。两者代表不同时期江淮的幸福指数。
34岁的盛保柱是工人技师,先后从事过轻卡宽、中、窄车型模具的制造和维修技改工作,针对俄罗斯与越南出口市场,他提出了“将送气软管改为增粗的送气软管”方案,既弥补原设计存在的缺陷、又缩短了交货周期,提前赴伊朗、越南组装厂进行组装通过检验,全部达到技术要求。在夹具维修时,他看到两名工人把车门从一个工位抬到另一个工位,仅仅只进行几个侧围支焊钉的焊接。经过观察、考虑,他提出把两个工位合并到一个工位上来。一个侧围的搬动是30秒,一天生产280个侧围,那么一天节约时间140分钟,也就是两个多小时。一年节约851.7小时!年节约15.7万元!
李铁周是江淮汽车工艺工程院冲焊工艺部工艺员兼同悦轿车工程开发经理,由他负责的微卡纵梁模具设计及工艺开发,复合板材成形模具成功申报国家专利。
江淮汽车实行三个创新模式---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保证了企业人才的基本稳定和有序的良性流动。并为每一个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一级技术主师的年收入可比肩集团公司一把手。
去年,江淮对122员工进行了20万元自学奖励。29名车间主任后备人才,58名路试驾驶员和汽车调试后备人才进入岗位培养,商用车公司还建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江淮现在由普通工人成长为高级技师已有近千人。
收手机和150秒提速
目前,江淮员工平均年龄28岁,1968年江淮汽车制造出安徽第一台汽车,到2007年第一台轿车下线,人员结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年青员工平均年龄20,中级以上技术工人70%,80后、90后居多,独生子女居多。其中有60%是来自安徽农村的大学生,其中皖北、皖西占 70 %,
瑞风商务车生产线共有87个工位,平均每个工位有6个分解动作。2009年,考虑安全及装车质量,江淮乘用车二厂作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上班时间手机一律统一收缴。消息传出,年青员工“炸雷”了。
总装车间足足花了2个月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为什么上岗前手机要集中管理,因为是流水作业,最根本的是贯彻安全与质量。刚开始,个别员工有抵触情绪,交个坏手机摆在那里,反正交了,好的藏在身上照打不误。后来通过班组间的评比,激发年青人的团队荣誉感,最初班组长每天还拿个筐收手机,现在员工自动放进去,后来新员工也就自觉按照制度做了。从人性化管理出发,班长手机设立为应急电话,以保障正常通讯,。
针对不同时期的年青员工,江淮开通了许多沟通渠道,通过“JAC520”江淮论坛,外网留言版,新员工交流版块,搭建新签员工与老员工间交流平台,搜集新签员工各方面的问题,集中给予解决,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与稳定性。
江淮增加了针对新员工培训管理员,定人定期家访,发租房补贴,每月必定进行一次员工座谈会。每个月一个新主题,月月既充满感情,又不重样,厂长书记必须参加。同时注重和农村员工家长的沟通。定期组织家在农村家长到岗位上去看他们的孩子在干什么,通过实地参观生产线,感受城乡和家庭的变化。再请工段长、车间主任、班组长结合自身是如何成长过来的,让农村家长了解江淮的过去、现在、未来。背景是江淮发展的独特转型之路和安徽农村密切关联度,在国内绝无仅有。
去年,江淮乘用车生产节拍150秒,比之前降低26秒。从每小时生产18台到24台,提高20%。当下,与合资流水线综合生产能力相比,还有谁会认为,这些润物细无声的细节与幸福指数无基本关联呢?!
一块钱虽小,却能办大事
目前,江淮员工除享受社会保障体系、五险一金外,最大的特色是用大家的力量帮助那些因病或因意外事件致贫的员工家庭,互助帮困资金会资金的来源,主要分为公司行政拨款,每年100万元,会员会费,每个会员每月缴纳一元,一年12元,领导干部1500左右,另外,还有自愿捐助。去年,江淮全年救助慰问金超过百万元,由1453名党员主动发起向困难职工捐款共27万元。
2011年10月,江淮汽车乘用车公司总装车间21岁的装配工朱明亮,刚刚休完厂年休假,突如其来的病痛使他无奈躺在床上,尽管单位给他的电话一直连续的响,他却无力去接。
发现情况不对的分厂负责人赶来了,赶紧把他送到医院,诊断为结核病,钱不够,乘用车公司拨专款,安排住院,从车间到员工自发捐款2万多。病情二度恶化,医院建议他去好的地方治疗,他家境困难,不好意思对厂里再提钱的事,只能偷偷把他接回家。在定期回访中了解了他的困境,立即通过江淮大病救助、互助帮困等措施筹集总共7万多元帮助他治病。
100多天,朱明亮出院了,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给厂里,并发了好几次感激短讯,厂里告诉他要感谢他爸爸妈妈,关于工作安排让他放心,一定给你安排好,要养好身体。去年11月,朱明亮的父亲给江淮乘用车公司和总装分厂送了“大爱无疆 善德永存”的锦旗。发自内心说的是普通农民应该说的话,但却代表了自主江淮挑战合资品牌不寻常的幸福指数,
可以说,江淮汽车对于幸福指数的理解是自主核心价值观的转变----涵盖、包容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义,让员工更有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