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保底量戳穿了涨价节水的画皮


用水保底量与涨价节水背道而驰
杨于泽 

 

  近两年,各地陆续上调水价,其中一个理由是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促进节约用水。国家发改委更是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声称目前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没有反映水、油、气之类的稀缺性,现在就是要加速价格调整,也就是要涨价。
  湖北赤壁市在供水“一户一表”改造后,对用户设置每月5吨的保底用水量,不足5吨的按5吨收费。据《京华时报》昨日报道,赤壁市供水总公司解释,目前水价太低,企业亏损严重,不得已才出此决定,待今年上半年水价上调后,保底用水量将取消。不管怎么解释,实际情况是,自来水用少了不行,政策是鼓励多用水。
  这样的政策,其实是打了国家发改委一耳光。对于供水企业来说,节不节约用水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的问题是他们效益如何以及如何利益最大化。
  也许会有人说,个别供水企业、个别地方的政策并不代表国家,那是偶然的、个别的、不正常的情况。但百度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用水保底”政策在中国很普遍: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自来水公司水表的起步量是2吨水,浙江温岭每户用水量5吨保底,湖南双峰县保底量是6吨,湖北鄂州市农户最低用水量3吨,据红网上一则报道,湖南有个地方保底用水量高达10吨之巨。现在不少城市制水与供水分家,制水企业与供水公司之间也有“保底协议”,当地用水量少于保底量,按保底量结算。
  按照涨价节水的逻辑,居民用水越少越节约,越符合政府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但实际上,居民用水越少,制水供水企业收入越少,这是有损制水供水企业利益的。于是形成了一种层层保底的商业模式:供水企业给制水企业保底,供水企业再要居民保底。这种层层保底的自来水商业模式,实际上是反节水的。居民节水,意味着在经济上“吃亏”,反过来,自来水不用白不用。
  也就是说,居民如何用水是由“水产业链”控制的,一切取决于自来水企业的利益。如果居民用水少了,自来水企业赚得少了,他们就激励用水。事实上并没有相反的情况,因为居民用水越多,自来水企业越赚钱。政府提高水资源价格,就想让居民节约用水,这是自来水企业不能答应的。他们为了自身利益,更倾向于鼓励用水。
  近几年,很多大中城市政府纷纷将水务转包给外资制水公司,这跟卖地一样,成了政府以水生财、融资的一种手段。而外资制水公司接手中国城市水务是有条件的,也就是城市保底用水,城市的用水量不能低于某一限度。从这种意义上说,地方政府与水务公司已经形成利益共同体,它从制度上不鼓励、甚至不允许居民节约用水。
  则提高水价,不过是让水务公司多赚点,地方政府则可以多融资。剩下一个国家发改委,也许是真心提倡节水,但地方政府已经与它“道不同,不相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