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聪明人,一个糊涂蛋


    他聪明,15岁时就作为“神童”上大学,25岁获得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之后白手起家创立了软件企业;他又很傻很天真,为逃税80多万元,花了600多万元向国税局官员行贿“铲事”——他的名字叫姚增起,是一家国内知名的正版家用软件发行公司的法人代表。
    以上信息来自26日的北京晚报,同一天的北京青年报也有报道。北青的信息就丰富多了:一、此案是黄光裕案的副产品;二、栽进去的不仅有姚增起,还有他身为公司副总经理的妻子,可谓“赔了夫人折大钱”,这“成本”够大了;三、这600多万送得心不甘情不愿,摆明了是被勒索。
    说来话长。姚增起的公司逃税,负责调查的是北京市国税局稽查局的梁丛林和凌伟。这时,传言案子捅到了公安部和国税总局,姚就坐不住了,找到在海淀区国税局工作的老乡梁敏进当中间人。一见面,梁丛林就开门见山:“你这事说大就大,说小就小。说大不仅要罚款还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被判刑,说小补交点税款就没事。”书生不经吓,姚某一听自然更害怕。
    这时的姚,还真是一个耍小聪明的大糊涂蛋。钻空子逃税60万,但自己都不知数额是多少,慌忙补交了120万,打算拿100万答谢三税官。可人家不满意了,说“怎么也得四五百万吧!”他就乖乖奉上600万现金。
    姚增起被起诉,要说冤,一点不冤。要说不冤,又有点冤。但这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我感兴趣的是,一个书读得好、生意做得成功的聪明人,为何犯糊涂?
    首先是利令智昏,以侥幸心理偷税逃税;其次,目无法纪,在出事后不愿坦然接受法规处罚,自断后路。除了这两点,再就是他太相信权力构建的人脉关系,而偏偏,现行的机制又证实了人脉关系的含金量,证实了权力不受制约的自由裁量空间。
    这一幕,与此前陕西神木县公安局大柳塔分局收取煤老板300余万赞助费何其相似。当初该事件被媒体曝光时,舆论解读为权力与资本的合谋。在众多的评论中,不是“集体寻租”、“资本赞助”,就是“公安沦为金钱的保安”、“公权蜕变为资本奴仆”,甚至连香港媒体的评论也是“自动卖身当打手”。
    这种判断与当下矿难频发的语境有关,煤老板几乎成了“黑心矿主”的代名词。可煤老板为何赞助呢?还是好好品品大柳塔分局魏局长所讲的“花钱买平安”吧,人家魏局长说了,“倡导花钱买平安,平安促发展。”潜台词就是,你花钱了,我保你平安;你要是不出钱,我不仅不保你平安,还可能让你不平安。
    这分明是公开勒索。与姚案中北京国税相关人等不同的是,一个以单位名义(也不排除顺带私利),一个以私人名义,而本质上都是匪寇习气。想到这一层,忽然又觉得姚增起做赔本买卖也不是完全没有考量,他这是和神木县的煤老板一样,在为未来“买平安”啊。假设没有黄光裕案,这就是“风险投资”。只不过,如今东窗事发,先期投入打了水漂,变成了沉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