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ID是肉身的延伸


  数字商业时代:您发第一条微博的时候,是在三亚吧?

  封新城:对,你是较早知道我出现在微博上的人。其实发微博对我也很突然,因为我从来不上网,包括论坛都不玩的,现在被微博改变成网民了。

  数字商业时代:当时怎么想起用微博的?

  封新城:当时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的负责人一直劝我用,我未答应,觉得不感兴趣。那天(在三亚)就是神经了,突然想起来他们给我发的邀请码,我就想看看微博有什么效果。有时候某个东西跟你有缘分就是这样,一试用我就发现微博的不同,能实时交流,我觉得一种新东西出现了。因为微博是实名的,所以我把现实的风格直接带进网络,微博要求的发言很短,但适合我这种人的表达,我过去写诗,语言风格都是这样言简意赅。而且微博的转发、评论功能可以让你看到别人的东西。

  数字商业时代:当时吵得比较热闹的某报记者跨省被抓事件就是你转发别人的微博吧?

  封新城:对。洪晃先转,然后是潘石屹转,接着我就转,老沉看到我转以后,他也跟了。有传媒素养的人,很快就能抓住什么是有价值的,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看完整个转发队伍之后会发现,这是非常完整的意见领袖队伍,这跟别的传播是不一样的,事件的态度会在很短时间内出现一种方向。

  数字商业时代:意见领袖会带动更多的人去关注某一事件。

  封新城:微博传播速度非常快。工具只是它的表象,在使用微博工具的时候,直接改变的是传媒生态,改变的是人的生活方式。过去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可能就是刷牙、洗脸,但现在玩微博的人多数都是先打开手机,看看别人发的微博,包括睡觉之前要做的最后一件事,肯定也是看微博。

  数字商业时代:微博对您的工作是否有影响?

  封新城:微博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办公平台的无限延伸。我每天打开它,就等于在办公,看今天有什么样的新闻。微博也是我社交圈子的一个目录,我熟悉的这些人在想什么、看什么,我都可以知道。以前做杂志只限于同事之间讨论,信息是有限的,都要僵化了,但是有了微博以后,萌芽式的想法就可以跟读者沟通,有时候一沟通甚至会直接改变最初的想法。

  数字商业时代:我记得《新周刊》的封面和设计都曾经在微博上征求过意见。

  封新城:微博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新媒体工具,以《新周刊》为例,杂志和微博就是“《》”与“@”的关系,这也是一个品牌形态的延伸,@新周刊不是独立存在,同时还会反过来将这个品牌的母体加深,很值!过去有一些《新周刊》的老读者,他们一度觉得阅读《新周刊》疲惫了,或者是不太常看了,但是他们也是微博的使用者,他们发现@新周刊很有意思,重新开始关注阅读。还有个出生于1985年的读者说,以前他没有看过《新周刊》,但是一个@新周刊把他引过来了。使用微博后,我们的销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另外广告公司、媒介买手也关注我们的微博,广告也因此而增加。但我们的微博目前还没考虑经营,因为本身就是无成本的嘛。

  数字商业时代:这是无心插柳。您开微博多久,《新周刊》这边开始有专门的小团队来操作@新周刊?

  封新城:我9月份开的微博,@新周刊在11月9日才注册。最初媒体官方微博采取的形式都很简单,就是一个标题,一个链接,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做,《新周刊》团队成员自己玩,形成了几个兴趣小组,有时尚、娱乐、人文、新闻,他们的粉丝增长都很快(截止2010年9月 19日,@新周刊粉丝数 578529)。

  数字商业时代:微博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

  封新城:对,微博带来的最重要改变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过去新闻是在意识形态的控制下发布的,有了微博后,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一个新闻发布源,而且新闻发布是多点位的(过去都是单点)。现在你会在短时间里,根据很多新闻源不断修理新闻,毕竟新闻源或许不是那么真实,有评论,有意见模式,有引导,还有争议。这种工具的特性,是它实实在在地让你在一个平台上,与出现意见最多的新闻点进行交流,这个在过去是没有的。

  数字商业时代:前一阵蔡康永在微博上说没有人跟他说过微博集结成册的事情,向《新周刊》和你问过版权的相关事宜,后来如何解决的?

  封新城:版权的问题,我很两难,新浪委托我的时候,对于版权是给我授权的。但新浪微博的注册条例写得很清楚,就是你使用微博,你的微博版权就无条件免费给新浪永久使用。

  数字商业时代:可是注册微博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去详细阅读注册条例。

  封新城:所以没办法。你要用微博,想以此获得大量的粉丝和传播力,那么这个条件你是不是要遵守?无条件的、永久的、免费出版,这都写得清清楚楚。最后蔡康永把自己的那条微博删掉了。其实反过来也一样,比如说你来《新周刊》发表任何东西,我出光盘,这是我的权利。微博无非是新浪的一种出版权。

  数字商业时代:微博这些用户,是更接近真实还是把微博当成一个工具?

  封新城:哪种情况都有。有一种人,平时在生活中滔滔不绝,在微博上说不出啥;还有一种平时挺沉闷的,结果在微博上大打出手,只能说由于展现平台形态的不同,才能够表现不一样,一般来说每一个微博ID都是每一个肉身的延伸。没有@封新城,封新城就是《新周刊》一个编杂志的,平时你看不到我在说什么,最多通过一些序言,看到我的一些观点和意见,但这些都是经过修饰和锤炼过的。但在微博上我就可以把一些我想说的话及时说出来,哪怕带有纰漏。比如我喝大了以后就写点酸的,我也不觉得有什么。

  数字商业时代:你觉得微博的生命力如何?各大门户都在做微博,谁会笑到最后?

  封新城:现在就是这样一个趋势,各大门户都“微博”。最简单的判断就是谁拥有意见优势,谁拥有微博的天下。微博的意见功能太重要了,如果一家微博没有意见领袖,没有传播力,那“微博”不起来。如果仅仅做社区化,聊天工具就可以实现了。做微博,玩微博,首先发言必须得有真材实料,所以在微博上反而是那些40岁以上的人很活跃,微博成为他们意见表达的一个出口,并影响一批人,他们的人生经验能够通过微博进行转化和传达。

  数字商业时代:其实微博现在也面临着一个热情削减的问题,包括我认识的使用微博一年以上的人好像都有这个问题,之前是话痨,现在话越来越少了。

  封新城:对新生事物,都有一个激情期和激情消退期,这没什么,究其产品本身来说,老用户慢慢退下去,也会有新用户上来,产品的活跃度不会降低。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发布平台去吸引用户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