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时无刻不感觉到传统产业发展的压力。”一边是对传统产业的思考,一边却是对新兴产业的好奇。
10.2亿元,浙江振亚控股集团(下称振亚集团,第401名)2009年的营业收入。对于许多发展中的企业来说,突破10亿元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在过去的半年里,振亚集团成了许多企业竞相学习的对象。
振亚集团总裁沈国锋、这位年轻的管理者,不得不一遍遍地重复这个数字。他说:“10亿元是一个发展的天花板,我们企业用了20年才完成的。”
传统产业向上走的路径
振亚脱胎于20年前的一家乡镇企业,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改制成民营企业。初中毕业的沈国锋进入企业时,父亲是这家企业的厂长。
尽管没有高学历,但是沈国锋有着常人少见的领悟力。在别人眼中,沈国锋做事干练。接手振亚后,沈国锋首先看到的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会,彼时纺织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但此时的沈国锋却令人意外地害怕大订单,因为每一次高潮过后,就会迎来产能过剩,低端产品就会被淘汰。于是,2003年,沈国锋成立了浙江东华纤维制造有限公司,专注纺织业的高端产品。
正是这种提前布局核心技术的能力,沈国锋带领振亚在过去的那场国际金融危机中玩了一把“急转弯”的游戏。沈国锋迅速作出产品线的调整,并将外贸市场份额从原先的70%调整到50%,直至调整到30%。而此时,许多传统企业由于技术等原因,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境地。
“危机带来的行业洗牌,对辛勤付出的企业是个很好的安慰。”沈国锋告诉《浙商》记者:“靠模仿度日的企业在市场面前没有任何主动性,企业要有创新的灵魂,才有抵抗风险的能力。”
感性布局新产业
在很多人看来,沈国锋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他对于新鲜事物有天然的敏感和好奇。这位喜欢穿一身名牌服饰的创业者,据说常常会用感性替代理性作出决策。在他眼中,很高深的东西,他都喜欢,他搞不懂的东西都会有价值。
这个逻辑听上去会令人费解,但这就是沈国锋的决策秘密。
“无时无刻不感觉到传统产业发展的压力。”一边是对传统产业的思考,一边却是对新兴产业的好奇。沈国锋看着在传统方式下生产的产品,会陷入一种恐惧。纺织业正在把他的企业带入一条越来越窄的道路。
2005年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沈国锋邂逅了2009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任永坚教授,任曾作为浙江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赴美留学。当时,任永坚教授有意带领他的海归团队回国发展。事实上,沈国锋几乎听不太懂任永坚教授所说的数据存储方面的核心技术。“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技术比较高深,”沈国锋坐在当地一家咖啡馆里向《浙商》记者回忆起企业重大转型的决策时说,“我当场表示了合作意向。”
此后,双方又进行了一次商谈,并于2006年7月确定了合作方式,由沈国锋出资800万元,占股40%的杭州信核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落户杭州萧山国际创业中心。2009年新成立了南京分公司,产品已经进入金融、石化和军工行业,全年的营收已经达到1000万元。
沈国锋所谓的感性,其实是他对未来趋势的一个判断。他说:“只要与国家的导向相符,你的决策就会变得轻松。”
从信息技术到基因技术
30多岁的年纪,决定了沈国锋对传统产业相当有限的兴趣。
第一次把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产业引进来并顺利落地,让沈国锋“尝到了甜头”,也为他接下来和基因技术专家钱永常的牵手打下了基础。
2006年9月的一个晚上,美国休斯顿一处并不喧闹的酒吧,随杭州萧山区政府组织的民营企业培训团而来的沈国锋,受到了老乡钱永常夫妇的接待。这次接触之后,沈国锋主动邀请在基因重组和克隆等生物技术方面的专家钱永常夫妇回国发展。这项当时在美国已经相对成熟的技术对国内而言还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果不是碍于当时钱永常和美国国防部的合作期约未满,当年项目公司就能在萧山国际创业中心落地。三年之后,杭州纽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500万元。
虽说成立不久的纽龙生物还处在投入阶段,但一年多以来,已成功研发出四代产品并申报国家专利。
“这两家都是拟上市公司。”沈国锋透露,信核数据和纽龙生物都符合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要求,更是为创业板量身打造的。他告诉《浙商》记者,尽管现阶段新兴产业的投入还稍显稚嫩,不足以成为振亚的“第三条腿”,但未来,一定是最强壮的。
“量力而行。”沈国锋从不否认,高科技就意味着高风险。在技术领域登峰造极的科学家们不一定懂得经营。但他的投资逻辑是,从投入开始就做好失败的准备。把风险控制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顾忌自然少了许多。
目前,振亚集团以纺织为主,新兴产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文化创意产业)多头并进的格局基本形成。2010年,振亚的目标是13亿元的营收。
沈国锋说:“投资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需求。从这一点考量,信核数据和纽龙生物的产品确实都具备很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