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慎对待外资行的业务渗入


   中国诺大的一个市场,方方面面都是国外很多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在虎视眈眈地觊觎窥探的。表面上,一切似乎都是在为了商业利益,但事实上,相关事务若是做大到了一定的层级,便将不再会是商业利益那么单纯了。这个方面的许多经验教训仅仅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有过很多,再聚焦到中国基金市场近几年所遇到过的一些事情,大家都不陌生,因此,我们应该审慎对待外资行的业务渗入,当前最为敏感的当数基金公司的后台外包业务了。有媒体披露,汇丰银行已经在为此事而努力了。

   一、一个可能的伪命题

  随着中国基金市场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合资基金公司在中国境内设立,一个说法经常会出现在媒体:为了使基金公司更加专注于投研,其它工作都应该外包,这是国外市场的通行做法。

  个人认为,这个说法可能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一)如果是在国外通行的,为什么我们当初从国外引进基金这种理财方式的时候,没有人提及过这种情况?当初就一步到位岂不更好?这种经常被很多人使用的、忽悠中国人的做法,近些年来我们见的多了。

  (二)基金公司需要投研业务的专业化,银行方面是不是也需要存贷款业务的专业化呢?因为银行所管理的资金比基金公司大无数倍,银行方面凭什么就可以大包大揽呢?难道就是因为所管理的资金大?非也。外资以为他们人多,其实,我们人更多。更何况外资银行等机构进入中国内地,雇用的还都是中国人。

  (三)某个国家里一些机构的做法,或者某几个国家里一些公司的做法,是不是它或它们的主流,这里暂且不议,总之,这一切既不能够被冠之以“国际惯例”这个空泛的称号,更不应该以此作为可能影响到我们国家现有法律、法规的理由。

  二、为了行业的安全

  为了行业的安全,这是从国家经济、金融这个层面上来说的。在证券市场上,曾经有过一个让所有上市公司在披露年报之前必须先经过国外×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惊人规定。后来,由于其中的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迅速地、连续地出大事,且都涉及到重大的违法、违规、不诚信等内容,以及其它方面的一些原因,该规定才没有被执行,否则的话,中国核心企业的一切,都会被外资所掌握。过去的这些事情,再加上尚未走出阴霾的金融风暴,足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警示,那就是:国外的金融机构既不是神,也不是正义、公平的化身和象征,不要再迷信它们了。

  同理,在基金市场上,凡是涉及到行业的事情,我们也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此次外资行在觊觎外包业务的时候,对于猎头这种已有外资介入的业务、对于营销这种很难做好的业务等,都已经明显不感兴趣了,它们更为关注的是十分敏感的交易管理、结算、托管、合规、监管等业务,它们给人的感觉就是手伸的可能太长、太多了,有些业务,是根本不可以让他们接触的。公募基金行业是当前中国证券市场上最大的一个投资者群体,他们的交易行为等核心内容如果为外资所掌握,其后果可能无法想象。

  当年,某外资基金评价机构解借着风格研究的名义,借助某种方式,强行要求所有基金公司提供每个月末的持仓数据,被媒体及时曝了光。后来,市场上出现过的几次可能涉及到泄密的事件,都似乎与该机构有关,那些泄密,以及相关的非专业分析、报道,曾经给相关基金公司、给中国的基金行业带来的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为了保护好投资者的权益

  关于所谓的外包将“是必然之举”的说法已经按照忽悠的惯例荒唐地出炉,更有观点认为:“与内地基金业不同的是,香港以及其他市场客户更看重第三方机构出具的估值以及财务报表等信息,这是合作的另一层因素。”这是什么逻辑?只讲现状,不讲历史,不顾及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制制度、市场结构等内容,只会生搬硬套,其赤裸裸、急吼吼的野心已经昭昭,若让它们达到目的,最终只会给内地市场带来混乱。

  还是按照上面的说法,如果说基金公司已经缺乏诚信,干吗还要他们理财?还有:第三方机构就一定可靠?这个结论似乎下的过早。在“香港以及其他市场”有所谓的客户“更看重”,谁能够证明?谁是监督它们的第三方?外面已有的事情,在内地市场就一定会这样吗?内地的现状是:一些外资行在理财服务市场上的名声已经很不好,欺诈的嫌疑很大。还有,想当年,内地股市上被查处的黑嘴可都是出自第三方咨询机构的。因此说,在有利益瓜葛的时候,有些结论不可以下的过早,否则就极有可能是误导。

  现在想想,管理层当初为什么大力推广投资者教育?那就是为了提高投资者的素质,让大家都能够学会“渔”,而非仅仅只会接受人家的“鱼”。从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很必要的。否则,单方面的所谓服务,貌似行善似地给“鱼”,最终只会演变成赤裸裸的、疯狂的掠夺。

  四、快速发展的市场有多方面的需要

  从行业的内部来说,大家应该从各种角度来考虑外包这种业务模式,除了成本因素、办公场所的距离、人员的专业素质等一系列因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管理问题,因为原本公司内部的事情,在外包之后将会立刻转变成两个法人之间的事务,沟通效率将会大打折扣。这一点,在业内已经有人有这样的认识。

  中国基金公司各项业务的发展速度总体较快,且稳健、良好。今后,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所管理的基金资产规模,还是基金的数量,还是基金行业的从业人员,还是服务的广度与深度,这一切,都将会给行业带来了更多、更高、更为复杂、更高水准的管理方面的要求,因为管理10只基金与管理100基金、管理100亿元资产与管理1000亿元资产、管理100人与管理500人,方式方法会有巨大的差别。这一切,需要我们这个行业去探索,去实践,去总结,去完善。在此过程中,我们原则上不需要外资的直接介入,尤其是“外包”这种切割的方式,否则将会后患无穷。

  我们的基金公司,应该充分汲取现在在销售渠道上过度依赖银行的这个历史教训,做任何事情,都要首先考虑依赖自身的力量,否则,大家最终丧失的只会是自己的利益、股东的利益,当然也包括自己的上帝――投资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