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写的《新闻评论教程》第二版的修订工作,目前基本结束。我在今天用一天的时候写了一份作为第二版前言的修订说明和一份“致谢”,计划刊印在第二版的开头。这两份东西第一版的时候我都没写过。其中第一份没写是因为还没到时候;第二份没写是因为不好意思。其实这是不对的。致谢,既是真情表达,也是学术的规范。若有遗漏,马上补充。
第二版前言(修订说明)
对于一个已经出版过教材,而且其教材仍然被人使用的作者来说,修订就是一种不言的承诺,一种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因为,随着时光的流动,认识在发展,认识对象的不断丰富。因此,印在教材中的文字,会比承载这些文字的纸张更容易一天天发黄、陈旧。何况我们处于一个互联网时代,何况我们认识的对象是变动社会中的新闻评论,说实在的,书一印出来,就已经“旧”了。
这本教材初版于2007年。这次修订增添的主要内容,是几年来我的教学和研究中新的思考认识。它们主要有这样几个来源:
一、我的不断更新、且正在使用的电子讲义;
二、我在每次课后在博客上写作的教学日志;
三、我从2009年起在《新闻与写作》上发表的关于新闻评论写作和教学的专栏文章,以及研究论文《论梁启超后期评论风格的变化》、《论时评的起源》、《探索更丰富的评论表达形式》,等。
四、我在通过电子邮件对同学问题的回复和对同学作业的评阅。
近几年新读到的相关文献和新选用的案例作品也自然在其中。
此次修订坚持了第一版中案例教学的思路,不仅增添了更多的案例,而且为案例统一编号,以便查阅。比如,第一版中并不是所有的写作提示和要求都有案例,而这次修订,只要有断语,就尽可能用一个案例来说明。比如“论据的要求”中“无争议”,在第一版中就没有案例说明。这次增加了案例。再比如,标题一章中第一版谈到“标题自身的结构就是有效率的”,并无案例,可能令人难以理解。这次也增加了一个案例用以说明。
与此相应,考虑到教材篇幅、案例作品作者的著作权等原因,在按时间因素更新当代评论案例作品的同时,尽可能删掉了初版中多数全文使用的案例作品,一些新增加的案例,也不再在教材中刊印全文,尤其是当代作者的作品。这是考虑到,在互联网普及的条件下,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这些作品,没有必要花钱从这本教材中再购买一次。只是在一定要面对整篇文章进行细微的分析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情况下,才保留了少数案例作品全文。对于一些案例作品,教材中只做了内容的概述或表达特征的描述,有的做了节略处理。在实际教学中,同学们应当找到作品原文仔细体会。因为,评论写作能力的培养,仍然应当基于对具体作品的体验。实际上,有一些写作要求,比较表达效率问题,只有面对全文,才能有更切实的体会。
这样下来,虽然这次修订中案例增加较多(有标题、统一编号的案例达156个),但教材的整体篇幅却没有增加。
这次修订,更加明确突出了这本教材帮助学生提高评论写作能力的功能,因此,不仅在章节安排的节奏上,比第一版更快地进入了阅读和写作练习环节,而且把课堂讨论的情境和问题引入了相关环节。其中包括我在教学和学生写作练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这次修订在较大程度上增强了“论证”的部分:不仅比第一版增加了对形式逻辑推理之外的论证方法的介绍,而且在原来介绍的每一种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之后,都增加了“可能出现的问题”部分。这是考虑到,论证与谬误往往是伴生的。只有认识到可能发生的谬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论证。这些内容我自己原来是安排在研究生的评论课上的。教材的使用者可根据自己学校的课时斟酌安排。
以下提示各章主要修订内容:
第一章
删掉第三节《从中国新闻评论史看新闻评论的演进》。
引入美国高校写作教材,强化入门写作指导。
突出强化新闻评论“集中、连贯、有效率”的思维和表达特点。使这部分内容由“特征概述”变成具体的写作练习环节。
第二章
从观点与事实的关系、观点与观点的关系中展示新闻评论中观点的认识特征和表达特征。并在其中讲清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
把原来安排在“论点”中介绍的不同的判断类型转移至“观点”之中。
增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思维特征的描述。
增加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在评论中交错出现的案例分析。
第三章
删掉第一版中在事实的界定上抽象的解释。
以“叙事性因素”统合这一章中所有关于评论中“事实”的内容。
增加“新闻评论中叙事的特点”一节。
在叙事的方法一节中,增加“叙事的策略”。
第四章
在第一节论证的作用之中增加了“论证对于当代新闻评论的意义”。
演绎推理三段论中增加了关于周延的规则及相关案例分析。
在形式逻辑的几种推理方法的后面分别增加“可能出现的问题”
增加非形式逻辑的论证方法一节,介绍征兆关系推理和喻证法。
第五章
增加“评论结构的特点”一节。
在开头和结尾部分增加同题对比性案例
第六章
更新全部案例
第七章
引入课堂关于标题歧义的讨论。
增加了以互文性修辞拓展标题表意空间的内容。
第八章
从抽象性和效率性两个方面重新写了“新闻评论语言的一般特征”一节。
从语言资源的角度探讨了语言的情感化和风格问题。
删去关于杂文的内容。
第九章
更新主要案例作品。
将第三节由“中西社论的对比”改为“社论写作的借鉴资源”。
第十章
将原来作为第三节的“言论版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与“中外报纸言论版概述”并入第一节“言论版的功能与特点”。即先讲言论版的整体规律,再在第二节具体介绍言论版的构成要素。
增加言论版的图表因素。
第十一章
更新案例
增加“周期性新闻述评的写作方法”
第十二章
把广播评论一节调整到电视评论前面,并更新案例。
删掉第一版中“电视评论的认识问题”一节的抽象论述。
从操作资源的角度增加电视评论具体经验的介绍。
尤其是增加了出镜评论员的介绍。
第十三章
放弃第一版分别介绍网络评论各种形态的叙述框架。
以网络评论的传播特征为框架,展示网络评论的各种文本特点和操作特点。
增强对有网络传播特点的评论文本的案例分析。
第十四章
增加了论证作为一种伦理责任的相关案例分析
增加了评论编辑处理匿名来信的相关案例。
增加了对评论涉及的相关人的伦理责任及相关案例。
此外,关于书中文字表述的斟酌修改,文献来源的补充核实,不能尽述。
致谢
作为一名教师,我首先应当为我的教材而感谢我的学生。多年来来,正是那些在课堂积极参与,在课下勇于提出问题的同学,激发和深化了我对于新闻评论写作和教学的思考。他们永远是我的一个思想源泉。在这次修订中,把也把他们的思考和他们曾经面对的问题直接引入教材。我甚至使用了他们尚不成熟的习作。
我还要感谢那些仍在一线的新闻评论人,我曾经的同行们。他们为我的教材写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案例,甚至在平时主动为我提供案例。他们来到我的教学博客,参与从课堂延伸下来的讨论。他们还曾经亲身来到我的评论课堂,为同学授课。他们是我离开新闻评论一线多年之后仍然能够获得新闻一线经验和信息的媒介。因此我要感谢:搜狐网博客总监赵牧、《东方早报》首席评论员鲁宁、《新京报》评论部主编艾君、《北京青年报》评论部主任张天蔚、《南方周末》评论总监郭光东、《中国青年报》评论部主任冯雪梅、副主任曹林,《南方都市报》总编辑助理、评论部主任李文凯,腾讯网副总编李方、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晶报》评论部主任李鸿文、《检察日报》评论部主任李曙明,《人民日报》评论员陈家兴,著名评论人陈杰人、童大焕,央视网新闻社区副总监郑根岭、《成都晚报》评论部主编朱达志、《Vista看天下》杂志评论员彭远文、著名网络评论人黄章晋(魔鬼教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背景》栏目主持人曾晓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论部主任侯永生、李宇飞、记者刘天思,南京新闻频率节目主持人马青、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师王少磊,北京电视台评论部主任袁子勇、原《今日话题》节目制片人史月光,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周庆安。
他们是当代中国新闻评论界最活跃的一部分,正是他们使我的评论教材保留着一种与新闻评论一线相通的、实战的气息。
我还要感谢我的同事涂光晋、周建明、刘洪珍三位老师。多年来,我正是在与他们的探讨、切磋和案例合作中深化自己对评论教学的的认识。他们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精神,对于我由一个报纸评论员转化为成熟的评论教员,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还要感谢在本书第一版和此次第二版中案例作品的作者(其中的一些作品,我使用了他们的全文),他们是:鄢烈山、周国平、秋风、盛大林、曹景行、郭之纯、傅达林、乐水、程亚文、蔡方华、郭松民、翟春阳、李天伦、杨晓宇、李晓亮、柴会群。他们之中,有些是我的前辈评论人,有些人与在我师友之间。还有一些则至今未曾谋面。其中一些作者宽容了我对其作品的指摘。我还要特别提到一位年轻的评论人乐毅。这是一位有着开阔的历史视野的评论人。然而,当只是他在几年前去世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是一位几乎足不出户的残疾人。这是他那乐观、开朗的评论中看不出来的。
每一篇作品后面,都是一个思想着的人。具体的评论作品,永远是评论写作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