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2011年2月21日下午,省委书记李鸿忠参加宜昌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年内汉宜高铁开通”。这就预示着,2011年,宜昌将进入高铁时代。
在刚刚过去不久的2010年底,期盼百年的宜万铁路通车,鄂西千山万壑腾飞起铁路巨龙。现在,高铁时代即将来临,宜昌将面临怎样的全新机遇?
汉宜高铁年底通车宜昌高铁时代来临
以武广高铁开通运营为标志,湖北率先进入高铁时代,5年来,我省新增高速铁路2024公里,武广高铁、合武专线、武九快速相继建成运营。“十一五”期间,湖北境内铁路总运营里程达到3300公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湖北区位优势,一个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国内东南西北的“3小时经济圈”正在形成。
2月21日下午,李鸿忠参加宜昌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年内开通汉宜高铁”,宜昌迎来历史上铁路建设的新时代。汉宜高速铁路是我国“四纵四横”铁路主干网络中沪汉蓉高速客运专线的一部分。该路走向基本与汉宜高速公路平行,东连合肥至武汉铁路,在宜昌东站与宜万铁路接轨,全长291公里。工程总投资超过200亿元,设计时速200公里。
届时,汉宜铁路将开通9个车厢可容600名乘客的动车组,密度大约在10至15分钟之间,实现铁路短途“公交化”。汉宜铁路建成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的融合将更为紧密。宜昌区域性铁路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汉宜高速铁路的建成将给宜昌的交通带来巨大的变化,宜昌将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
客流成倍激增旅游将掘高铁第一桶金
在这场高铁盛宴中,宜昌将从中收获良多。而旅游将是步入高铁时代后,宜昌掘到的第一桶金。
武广高铁开通使南方入鄂游客出现“井喷”现象,同样汉宜高铁带来的旅游机遇令人期待。宜昌火车站有关负责人介绍,汉宜高铁开通后,宜昌到北京、上海、广州等方向的行程时间将从现在的21小时、24小时和16小时,大幅缩减至6到8小时。以宜昌东站为龙头,管内日均发送旅客的能力将由目前日均1.5万人次增加到4.5万多人次。“旅游与交通息息相关,任何一项重大交通项目的建成,都会对区域旅游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和深刻变革。它不仅给旅游者的旅游流向和旅游方式带来深刻变化,而且也给区域旅游产业的规模、布局、形态和组织方式带来深远影响。”宜昌市旅游局局长柳斌说。铁路的建成和营运,不仅连接起我市与外省市的各大旅游景点和景区,缩短了宜昌与全国各地、与世界的距离,而且对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三峡区域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基础设施大变脸强势拉动关联产业
“抢抓高铁机遇,加强高铁交通规划与旅游规划、城市规划及航空、水运、公路、地铁、公交、出租车等的无缝衔接,促进旅游同城化进程和区域旅游一体化。”省政协委员朱梅建议,建设一座大型旅游集散中心,为游客提供休憩、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旅游信息咨询和产品供应等服务,加强旅游景区管理和旅游停车场、道路标识建设。加强城市道路建设、管理,切实解决主要景区交通不畅的问题。
朱梅认为,为迎接机遇,应加大扶持旅游企业发展,由旅游部门遴选部分社会餐厅、购物点、娱乐点等作为旅游定点接待单位,一并给予政策扶持。
针对铁路及大交通格局的变化,市政府此前提出了加快建设三峡现代物流中心的构想,建设包括7个港口的“宜昌新港”以及金东山等几个大型物流园的应对举措。同时加紧交通和旅游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综合开发平湖半岛、建设三峡游轮中心和7到10家高级宾馆等。
打通区域合作快速通道宜昌成承接转移优势地带
高速铁路打通了产业转移的桥梁和区域合作的通道。
专家指出,高铁将使珠三角产业转移突破梯度限制,并在向中西部纵深转移中,将总部基地放在珠三角,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中部地区。
武广高铁开通,使湖北与广东的交通距离缩短为3个小时行程,密切了珠三角、长珠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三大经济体的联系,汉宜高铁即将开通,使得武汉与宜昌缩短至2个小时,为宜昌融于珠三角和武汉城市群提供了便利条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地带。
省政协委员、宜昌市工商联主席伍卫星说,高铁将彻底改变宜昌的交通格局,便捷的交通有利于中西部区域与东部经济高地接轨,使中西部地区更好地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宜昌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将吸引一批国内知名龙头企业落户,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这些优势条件,伴随着高铁的开通而增加了“附加值”,提高了价值量,使宜昌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更显突出。
“经济发展的成功往往是在多次捕捉机遇中积累起来的。”伍卫星说,当前宜昌抢抓交通大发展的重大契机,顺应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以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优化为主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物流业,打造具有区域乃至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基地,正当其时。
加快资源要素整合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高铁具有满足城镇化发展需要的技术、经济优势,促进了城镇聚集。
省政协委员、宜昌市工商联主席伍卫星表示,高铁促进了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带动城市开发建设和服务业发展,极大地缩短了城市间的空间距离,带动了城市开发建设,极大地增强了全社会的流动性。伍家岗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随着火车东站的开通,伍家岗区的发展更加迅猛,将逐步实现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等转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
拉近时空距离带来生活、就业观念变革
高铁拉近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将带来就业观念和家庭生活观念的变化。高铁“大运量、高密度、公交化”的运输组织模式,加速了人员流动,扩大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范围,有力促进了铁路沿线的“同城化”,改变了人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以及工作模式和发展理念。
专家指出,高铁还会改变城市环境竞争力,因而也会改变投资理念,高铁无疑节省了时间和运输成本。如今,是否有高速铁路通达,已经成为一些企业在异地投资的重要考量指标。
随着汉宜高铁的开通,时速200公里的动车将“拉近”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宜昌和武汉将融为“1小时生活圈”,届时“住在宜昌,工作在武汉,或者住在武汉,工作在宜昌”将变得更加普遍,宜昌与外界的联系将变得更加紧密。因为空间距离的缩短,人们面对就业、投资、安家时将有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