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推进、中间产品与弱联系效应
郭熙保 习明明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http://www.chinavalue.net/Disc/Download.aspx?id=26484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部门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性与中间产品投入的互补性,分析大推进理论,研究落后地区如何赶上发达地区,如何加快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观点是: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应该对所有部门进行投资,即实施大推进策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部门都要按照同一比例进行投资,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应该优先发展那些生产率高的部门,但同时也要对生产率最低的部门进行投资。本文把平衡增长理论与不平衡增长理论统一在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中。
关键词:大推进;中间产品;弱联系
中图分类: F
JEL分类: O12 O41
一、引言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之中,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然而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国家经济发展如此之快,而另一些国家却停滞不前呢?是什么机制使得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成功,如亚洲四小龙与中国,而另一些国家却停滞不前呢?
Murphy, Shleifer &Vishny(1989,以下简称MSV)讨论了在不完全竞争与总需求溢出的情况下的大推进理论。MSV在他们的模型中,假定所有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是一样的,单位劳动投入生产单位产出,这种划分过于简单并且与现实不符。更为重要的是,MSV模型假定,落后地区实现工业化必须支付至少F单位投资,如果落后地区的投资超过F并且能收支相抵,则工业化就实现了。我们认为这个假定过于苛刻并做了改进,由于互补性,落后地区实现工业化必须支付至少F单位投资,但这并不意味着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就能马上实现,而是逐渐向工业化状态转移,工业化毕竟是一个长期过程。除此之外,本文还通过探讨部门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性,对MSV提出的模型做了改进,为大推进理论提供一个更合理经济框架,并做一定的发展和补充,探索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落后地区追赶发达地区的途径。同时,本文也将通过研究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中间产品、弱联系效应,来发展和完善Rosenstein-Rodan(1943)的大推进理论。[1]
强调产品与部门投入之间的联系性和互补性问题的研究文献有很多,从Leontief(1936)投入-产出模型、Hirschman(1958)的联系效应和Rostow(1960)的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战略,到Rosen(1981)的超星效应,Kremer(1993)的O-Ring理论,Acemoglu(2008)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再到Jones(2008)对收入差距进行的研究,等等。Acemoglu在一个两部门模型中,从生产的角度探讨了资本深化与非平衡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证明了企业既使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资本深化和要素比例差异等原因,出现产业之间的非平衡增长,整个经济的产出仍然是符合“卡尔多事实”的。Acemoglu认为,尽管在均衡路径上,各部门的就业和产出比例变化显著,但是整个经济产出的资本份额和利率仍然保持不变,即总的经济增长仍然是平衡的,并且总产出增长率等于劳动密集型部门的产出增长率。与其不同的是,我们这里通过一个多部门模型来分析落后地区的工业化问题,我们认为总产出的增长率在一定程度上由生产率最低的部门决定,但与其并不相等。此外,本文所谓的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是从落后地区如何追赶发达地区,如何实现工业化的角度来分析的,是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分析。
Jones(2008)通过中间产品的互补性分析了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在其模型中,不发达国家由于产品匮乏,产品之间的互补性占主导地位,导致总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由全要素生产率最低的部门决定,即弱联系效应(Weak-link effect);发达国家由于产品充裕,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占主导地位,因而其总产出的全要素增长率由全要素生产率最高的部门决定,即超星效应(Superstar effect)。由于发达国家的产出由生产率最高的部门决定,不发达国家的产出由生产率最低的部门决定,因而在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产生一个巨大的收入差距。本文采用了Jones对弱联系效应分析的方法,但与其不同的是,我们这里不仅关注落后国家或地区的弱联系效应,即全要素生产率最低的部门,我们更加关注落后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我们将通过分析落后地区的各个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来分析落后地区的工业化问题,而不是收入差距。为了突出这一点,我们始终假定各个部门的资源配置是对称的,但是各个部门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并不会导致结论的改变。
本文旨在研究落后地区如何赶上发达地区即如何实现工业化的条件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第一,将产品与部门投入之间的互补性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性模型化到大推进理论中,使其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同时也为大推进理论提供一个更合理的微观经济基础;第二,我们的模型得到的结果是非常有趣的,它告诉我们Rosenstein-Rodan提出的实施大推进策略与Hirschman提出的不平衡发展策略是一致的,并不是象传统的观点那样它们是针锋相对的。
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应该实施对所有部门都进行投资的大推进策略,因为各个部门的产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单独对一个部门的投资是发展不起来的。例如,如果要优先发展汽车业,那么与汽车互补的其他产业,如后向联系部门钢铁、玻璃、橡胶、电子等行业和前向联系部门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发展,汽车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但是也不必要让所有部门都按照同一比例投资,应该首先投资那些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因为这些部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生产率增长的火车头作用,但同时不要忽视生产率低的部门的投资,我们将证明,由于互补性的影响,这些部门的生产率过低最终会影响整个经济的生产率的提高幅度。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介绍了一个简单的大推进模型,这个模型主要来自于对MSV模型的一个修改,在这里我们考虑到了劳动和资本的可流动性,并且假定各个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是相同的;第三节对第二节的模型进行了扩展,在这里我们引入了中间产品和互补性问题,并且考虑各个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是不同的,模型的构造比较简洁,但是得到的结果却是非常有意义的;第四节是结论。
····························
············正文模型(略)··············
····························
四、结论 本文对大推进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扩展,把生产率差别和各个部门之间的互补性引入模型中,得出的结论更加符合现实。 首先,大推进理论强调市场的不可分性和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即强调各个部门之间的互补性问题,因此要对所有部门进行投资。但该理论没有说明生产率差异和中间产品互补性问题。本文通过模型把这种关系表述清楚了,即重点投资那些生产率高的部门,但同时也要对生产率低的部门进行适度投资,这是本文对大推进理论的一个贡献。 其次,大推进理论被认为是平衡增长理论的标志,与50年代Hirschman提出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相对应。普遍认为这两种理论是针锋相对的,其实,两者之间并不是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有矛盾的。的确,一个落后国家或地区,应该对所有部门进行投资,这就是说,大推进理论是正确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所有部门都要按照同一比例进行投资,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应该优先发展那些生产率高的部门,但同时也要对生产率最低的部门进行投资。优先发展生产率高的部门就是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与Rostow的主导部门优先发展和Hirschman提出的联系效应理论是一致的。但对那些生产率最低的部门也不能忽视,也要进行适度投资,这与平衡增长理论是一致的。因此,本文把平衡增长理论与不平衡增长理论统一在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中。 本文主要是理论分析,但该理论与各国的发展实践基本上一致的。纵观世界发展历史,那些发展起来的老牌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基本上都是优先发展工业部门,因为该部门的生产率是最高的,但同时它们也没有忽视农业这些生产率低的部门的发展,使农业与工业保持大体上的平衡增长。此外,在工业部门内部,那些生产率高的行业得到优先投资和发展,那些生产率最低的行业也相应得到适度发展。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在这里没有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将专门就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Acemoglu, Daron; Johnson, Simon and A.Robinson, James. , 2001."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5), pp. 1369-401. Acemoglu, Daron and Guerrieri, Veronica. , 2008."Capital Deepening and Non-Balance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6(3), pp. 467-98. Basu, Susanto; Fernald, John G. and Kimball, Miles S. , 2006."Are Technology Improvements Contractiona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6(5), pp. 1418-48. Basu, Susanto. , 1995."Intermediate Goods and Business Cycles: Implications for Productivity and Welfar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5(3), pp. 512-31. Bernard, Andrew B. and Jones, Charles I. , 1996."Comparing Apples to ____. , 2001."Comparing Apples to Braverman, A. and Srinivasan, T.N. , 1981."Credit and Sharecropping in Agrarian Societi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9, pp. 289-312. Braverman, A. and Stiglitz, J.E. , 1982."Sharecropping and the Interlinking of Agrarian Marke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2(4), pp. 695-715. Ciccone, Antonio. , 2002."Input Chains and Industrialization."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9(3), pp. 565-87. Dixit, Avinash K. and Stiglitz, Joseph E. , 1977."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7(3), pp. 297-308. Ethier, Wilfred J. , 1982."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Moder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2(3), pp. 389-405. Galor, Oded , 2005."From Stagnation to Growth: Unified Growth Theory." In 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 Griffith, Rachel; Howitt, Peter; Bloom, Nicholas and Blundell, Richard., 2006."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An Inverted-U Relationship."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0(2), pp. 701-28. Hirschman, Albert O. , 1958."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Grossman, Jones, Charles I. , 1999."Growth: With or without Scale Effec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89, pp. 139-44. ____. , 2008."Intermediate Goods, Weak Links, and Superstars: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BER Working Paper, No.13834. ____., 2007."A New Proof of Uzawa's Steady-State Growth Theorem."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90(1), pp. 180-82. ____. , 2005."The Shape of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the Direction of Technology Chang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0(2), pp. 517-49. ____. , 2002."Sources of Jones, Charles Klaus, Desmet., 2002."A Simple Dynamic Model of Uneven Development and Overtaking." Economic Journal, 112, pp. 894-918. Kremer, Michael , 1993."The O-Ring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4), pp. 551-76. Lange, O. , 1934. "The Determinateness of the Utility Function."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3), pp. 218-25. Lucas, R.E. , 1988.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2, pp. 3-42. Leontief, Wassily. , 1936. "Quantitative Input and Output Relation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of the Murphy, Kevin M.; Shleifer, Andrei and W.Vishny, Robert. , 1989."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Big Pu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7(5), pp. 1003-25. Rader, Trout. , 1963."The Existence of a Utility Function to Represent Preference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30(3), pp. 229-32. Romer, P.M. , 1986."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 pp. 1002-37. Rosen, Sherwin. , 1981."The Economics of Supersta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5), pp. 845-58. Rosenstein-Rodan, Paul N. , 1943."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Rostow, W W. , 1960.."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Shleifer, Andrei and W.Vishny, Robert., 1988."The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 in the Presence of Aggregate Demand Spillover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6, pp. 1221-31. Stglitz, J.E. , 1974."Incentives and Risk Sharing in Sharecropp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pp. 219-55. Swamy, A.V. , 1997."A Simple Test of the Nutrition-Based Efficiency Wage Mode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53, pp. 85-98.
[1] Rosenstein-Rodan更多的是从“需求的不可分性”角度来考察的,他虽然也提出了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但他考虑更主要的是社会基础资本的不可分性,而不是从中间产品投入的互补性角度来解释。本文主要是从生产的角度来分析,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