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遭遇新股“绞肉机”是咎由自取


        A股市场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

        1月18日,沪市主板1只深市中小板4只新股同时挂牌。“巧合”的是,这5只新股都是以跌破发行价格的面目出现。其中,以40元高价发行的亚太科技开盘跌幅高达17.5%,创造了新股开盘即破发跌幅的新纪录。而截至收盘,沪市的风范股份大跌14.4%,确实表现出新股的另一种“风范”。5只新股中,有3家跌幅超过10%。中签的投资者不仅没有分享到新股的盛宴,反而中了“彩”。

        其实,不仅是一般中签的中小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同样遭遇着新股的厄运。由于网下配售的限售期还没到,中签的机构股份被锁定,如同被关在笼子里。获配机构帐面上,由于所持股份较多,无疑都拉了根大阴线。

        新股产生大面积的破发,不仅成为广大中小投资者的“绞肉机”,事实上也成为机构的“绞肉机”。有资料显示,去年11月12日后上市的66只次新股中,有21只个股股价曾跌破发行价,占总数的32%,截至上周五收盘时仍有20只个股处于破发状态。而这20只破发股导致获配机构5.72亿元的账面浮亏。如果再考虑到本周一股市的暴跌,配售机构帐面浮亏显然还要放大。参与询价的机构也遭遇新股的“绞肉机”,真乃一大讽刺。

        新年之后所产生的新股大面积破发现象,其实早已被注定。自新股发行制度历经前两年的改革以来,失去了“窗口指导”的市场化发行,毫无疑问变成了赤裸裸的市场化“圈钱”。不仅如此,新股“三高”发行正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如海普瑞创出了A股市场最高发行价格,去年11月之后,新股发行纪录更是不断被刷新。如新研股份成为发行市盈率最高的新股,汤臣倍建以110元的高价创出创业板发行价格的新高,华锐风电成为沪市主板发行价格的“新贵”,海南橡胶创出沪市主板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的最高发行市盈率。

        一切都是偶然的吗?显然不是!如果说单个的纪录被刷新,个中存在偶然因素的话,那么这么多的纪录在很短的时间不断涌现,很难再用偶然来解释了。

        新股“三高”发行,发行人与保荐机构是利益最大分食者,除了发行人与保荐人在新股发行过程中的鼓吹之外,询价机构对于新股“三高”发行显然“功不可没”。

        在七类新股询价机构中,基金的力量无疑是最大的,对于新股的发行价格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基金在新股询价中所表现出的“一家独大”现象,是新股“三高”发行的罪魁祸首。事实上,新股网下配售也以基金获配的股份最多。

        没有询出合理的发行价格,最终将自己套在其中,新股的市场化发行演绎到这种程度,也该称为市场的另一种特色了。不幸的是,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后,这已变成常态。

        鉴于新股出现的大面积破发,笔者以为应该早日启动新股发行制度的再次变革。强化询价机构的责任并没有错,但与此同时,也要对发行人出现巨额超募资金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革。比如规定超募部分用于回购股票并实施注销;比如规定机构配售时的市场化等,其实都能对新股发行价格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