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社论]身陷旅游纠纷,内地游客更应反求诸己


[南都社论]身陷旅游纠纷,内地游客更应反求诸己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2-17

  几乎就是在一夜间膨胀起来的骄狂,助长着那些极易被点燃的愤怒和戾气。文明的开化与养成,从来都是一个过程,急不得,而且相较于物质领域的骤然增长,还可能会滞后那么一段时间,但这不是可以放弃自我反省的理由。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应该有基于自身的理性反思

  那些跟旅游有关的事,近一段时间似乎有些过于密集地出现在公众面前。2月14日,一辽宁旅游团三名游客“涉殴当地导游”,引发百余澳门旅游从业人员聚集表达不满。而几乎在同一时段爆出的新闻有,春节期间,台湾阿里山森林游乐区内发生多起内地游客因插队而起的打架纠纷,有些甚至到了群殴的程度。当地景区管理机构不得不派专人引导大陆游客排队,景区内不时传出麦克风事先录好的提示语:“请排队,要做有礼貌的人”……

  如果愿意,还可以再往前细数,2月5日,香港又一次发生导游与内地游客互殴事件,纠纷双方均诉至九龙城法院,结果被判每人罚1000元港币及守行为一年。而在此之前,香港更有“阿珍事件”直接引出内地和香港旅游管理部门多部行业指引性文件出台,舆论更是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如果单从法律理论层面考量,旅游行为这一发生在游客与旅行社之间平等主体的合同关系,矛盾与纠纷应该说是属于合同法律关系的天然属性之一,纠纷的解决有它自己的内在逻辑。但从现实的情况看,此类纠纷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法律合同所能解释和承受的范畴。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比较常见的景象是,在纠纷发生之后的相互指责,因为游客有太多的理由可以表达在旅行中所遭遇的辛酸苦辣,而旅行社以及导游也各有各的苦水需要倾吐。谁都觉得自己委屈的下一个阶段,最容易的内化路径便是无视自己的问题而更多指责对方。一个巴掌拍不响,用这句老话来对责任进行条分缕析,虽略显笼统但却也足够精准。更多的反躬自省,在当下可能会显得尤其可贵。

  内地游客在台湾阿里山因为插队的问题引发群殴,按理说应该尴尬和需要反省的是越来越多机会出境旅游的“内地客”,但台湾媒体和景区管理机构却已经开始反思和考问景区接待能力不足等自身问题。相较之下,来自内地游客自身的检讨便有些缺乏。而最新报道出来的几件个案,游客自身的问题甚至已经成为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无论现场曾经发生什么,动手打人、动辄诉诸暴力都是不应该有的行为,还有大声喧哗、随便插队、乱涂乱抹,这样的事情每次发生,当然都可以被认为是个别游客的个人素质问题,但频频爆出的个案所能组合成的,会是怎样一个内地游客的外在群像?内地游客在阿里山因为插队而引发群殴,有见证事件全程的网友反思道:“在台湾,我看到的是有秩序的排队,排队等车、排队用餐、排队上下电梯,就连坐捷运也是大家一致靠右站,给有急事的人留出一条紧急通道,可是为什么我们就做不到呢?”这些思考,不应该永远局限在个人反思的层面,“要向人家学习”,学习的前提便是需要不留情面地直视自己的问题。

  而同样无法不面对的另一方面则是,国内旅游业从游客到从业者,再到整个行业本身,与一些基本的国际规则和文化存在格格不入的窘境,甚至在财大气粗的氛围中出现某种怪异的价值逆向输出。内地游客在海外遭遇所折射出的,恐怕不仅是他处旅游业的漏洞与不足。扪心自问,这些发生在境外的各类旅游纠纷,是不是在国内更加频繁?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到了不算是新闻的地步?甚至是那些每个人都深恶痛绝的潜规则,也已经被人们的“善意”所慢慢理解和习惯,或者是无可奈何。需要下大力气整饬的,可能涵盖许多不同的层面。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总体增强,越来越多的国人变得越来越有钱,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走出去看一看,但很多涉及文化素养、生活细节以及个人良好习惯养成等方面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挥之不去。几乎就是在一夜间膨胀起来的骄狂,助长着那些极易被点燃的愤怒和戾气。文明的开化与养成,从来都是一个过程,急不得,而且相较于物质领域的骤然增长,还可能会滞后那么一段时间,但这不是可以放弃自我反省的理由。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应该有基于自身的理性反思,反求诸己所需要的,是有明确指向的实质意义。

  ●欢迎回应:[email protected] 南都网:www.nd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