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数据统计方法的调整只有一个目标,即为政府进行正确决策提供更好的参考系。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统计方法的调整更得向市场传递公开透明的信息,帮助市场正确预期经济形势,帮助个人正确进行决策。按照后者的标准,针对这两天中国国家统计局所做的两项统计方法调整,舆论有赞有弹。
昨天,国家统计局宣布已经开始采用新的房价统计方法,即只统计新建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不再发布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涨幅的平均数。数据发布时间调整为每月18日,各个城市的房价指数将继续发布。此时调整统计方法,显然是为更准确地反映住宅价格的变化。既有利于北京判断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成效,也有利于居民和家庭调整购房时机。
中国内地的房地产调控已经进入艰苦的持久战阶段。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频出限购旨令。就在国家统计局调整房价统计方法的同日,北京市政府宣布了限制当地购房行为的新措施。北京市政府在一份公告中称,持有北京市有效暂住证、在北京市没拥有住房且连续5年(含)以上在北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的非北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公告还重申了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北京市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北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北京市向其售房。
当然,调控绝不仅限于限购,限贷和严贷也在必调之列。前一天,《财经》杂志援引参与起草房地产监管条例专家的话报道称,中国将在近期再度提高一些城市的第二套房的存量房贷利率。《21世纪经济报道》则援引银行业未具名消息人士的话报导称,第二套(含第二套)以上存量房贷利率可能将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1-1.2倍。这将与去年4月份实施的新购二套房贷款利率政策一致。当天,还有一家财经媒体援引未具名银行业人士的话报道称,上海、北京和深圳的许多银行已停止向首套房购买者提供贷款利率优惠,其中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类似以上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媒体报道还有很多。我相信,调整后的住宅价格统计数据会让北京层出不穷的房价调控措施更有针对性和前瞻性。
与房价统计方法调整相反,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权重五年一次的例行调整就显得运气不佳。正逢国内外对通货膨胀高度关注之际,这项敏感指标的调整引来种种议论。前天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CPI数据,权重调整最大的项目是:居住类(房租、公用事业费、购房成本)权重增加逾4%,以及食品类权重下降逾2%。国家统计局还公布了按旧方法计算的CPI,结果显示:新的权重小幅拉高了CPI总体数据。但很可惜,外界未能获得更多信息,比如CPI各个项目的绝对权重。
我深信,国家统计局始终致力于改进统计方法的科学性,也力求为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及个人决策提供更好的依据与线索。然而,如果仅仅进行调整,而不透露调整的关键细节,还不能真正提高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增加统计数据本身的价值,进而使统计为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