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沃斯,引领世界思维
郇公弟于达沃斯
每年夏天,大马哈鱼都会排除万难,从大海洄游到自己出生的淡水河中,完成婚配繁育。每年冬季最冷的时候,都有一群全球顶尖人士经过数十个小时的舟船颠簸,辗转到瑞士一个雪山上的小镇,住在拥挤窄小的房间里,度过充满高密度谈话、疲倦的五天。
从苏黎世出发,火车渐渐驶离喧嚣的都市,进入大雪覆盖的重重深山,时而在隧道穿梭,时而在山腰蛇行,窗外是白茫茫的积雪和黑压压的松林。不到
今年从这条山路来到小镇的,包括了梅德韦杰夫、默克尔、萨科齐等30几个国家元首,比尔·盖茨、索罗斯、米塔尔等1400多位商业领袖,还有8位央行行长、220位媒体高管、200位学者,甚至包括了20位宗教领袖。
这个独具魅力的小镇,就是达沃斯。达沃斯论坛,在过去41年里,一直都是世界主流思维的风向标。
【小标题】四十年意见领袖
1971年,31岁的瑞士商学院教授克劳斯·施瓦布发出倡议,在滑雪胜地达沃斯组织“欧洲管理论坛”,当年就号召了400多名企业家和学者参与。1987年,重被命名的“世界经济论坛”致力于“为全球公众利益而奋斗”,至今每年的年会都汇集近百个国家的两千多名政界、商界、学界、媒体界乃至天文界、演艺界领袖力量,在这里共同进行头脑风暴。
这里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在这里,1988年刚刚结束战争的希腊与土耳其领导人第一次坐下来会谈。也是在这里,1992年南非最后一任白人总统德克勒克与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首次并肩而坐,此后两人因废除种族隔离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这里是一个创造思想的地方。“全球化”“企业公民”“环境保护”等概念,大都是在这里率先提出来的。论坛发展壮大,正是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企业的全球化浪潮,跨国巨头们在这里商讨他们的国际战略,如今达沃斯也成为了“全球化”的一个符号、一个隐喻。自九十年代达沃斯再度将目光转向企业的社会责任,继续引领全球企业家新思维。
如果不是达沃斯创造了历史,那一定是历史创造了达沃斯。进入21世纪,从达沃斯论坛历年的主题,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脉络更是清晰可见。2000年千禧之间,论坛设定主题“新开端、新思路”。2001年会议则主要是围绕网络泡沫的破灭展开讨论。“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但那一年的达沃斯论坛却没有雪。在“911事件”发生后,2002年达沃斯论坛历史性的移师美国纽约举行,借以安慰受到极大惊恐的纽约市民,这也是论坛30年来首次在瑞士以外的地方举行。
达沃斯引领世界思维,部分原因在于“达沃斯预言”屡显奇效。危机四伏的美国经济成为2008年论坛讨论的核心话题,无心插柳,当前9月雷曼兄弟破产最终导致危机爆发。2009年在美国债市一片哀鸿的情况下,达沃斯论坛关于中国经济率先回暖的论断再次得以验证。在2010年的论坛上,当金融大鳄索罗斯和“末日博士”鲁比尼同时向欧元发出警告时,如果你当作耳旁风,可能你错过的不仅仅是一场“头脑风暴”,更可能是你账户中的个人资产遁于无形。
【小标题】新现实下的新规则
2011年,第41届世界经济论坛确定主题为“新现实下的共同规则”。所谓“新现实”,组织方的解释是,世界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关联,但共同价值和规则却已经被破坏,这不仅损坏了公众对于领导者的信任,也破坏了对未来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的信心。在经历经济危机以后,我们不是 “恢复过去”,而是进入了“新现实”,建立新的全球规则成为当务之急。
达沃斯提醒世界,当前最大的“新现实”,就是危机正在成为常态。如何应对下一场危机,是政府、央行、金融界和企业界都必须准备好的事情。在过去三四年中,面对重重危机,各界精英们更多的承担着“救火队员”的角色,无暇进行对未来的战略思考。而在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上,已经到了展开战略思考的时候了。
在宏观层面,“新现实”之一就是旧危机尚未根除,新危机不断出现,全球治理显露败相。历经金融危机打击后,当前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之路,但主权债务危机风险依然严峻。欧美各国仍然未能从刺激政策中全身而退,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的价格泡沫已经开始为害全球,能源、粮食、水等多重危机尚无解决方案。特别是全球粮食危机显现,当前粮价已经再创历史新高,需要防范转化为社会危机。
“新现实”之二,就是全球经济正在“双轨”运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复苏不平衡。欧美“微软”,而中印“奔腾”,成为备受关注的事实。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也导致南北双方矛盾加剧,贸易战争、货币战争蓄势待发,绵延十年的多哈回合谈判难见曙光,货币战争却逐渐付出水面。在此情况下,南南合作却正在成为潮流,类似的现象,比如中国与巴西之间贸易额扩大,土耳其与伊朗扩大贸易等。在过去多年里,土耳其都在苦苦追求加入欧盟,但当前欧盟自身陷入泥淖,土耳其也在将目光向东转移,这成为全球格局变化的缩影。
在微观层面,企业的股东和管理层,也都需要面对“新现实”。在危机频发的情况下,在选择企业管理层时也需要进行“压力测试”,测试他们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企业也要制定危机预警机制,随时监测可能出现的危机。而在各行各业,都要学会适应新的现实,转变已有的运行模式。比如对于技术行业,云计算和Apps正在改变行业格局;对于航空业,业务模式不仅是“卖座位”,而是提供机票、升舱、行李、酒店、租车等一体化服务;对于出版业,要学会适应电子时代,才能够重获新生。
新的现实已经开始显现,但新规则的建立并非易事,这也成为今年达沃斯论坛讨论的核心议题。在会议开始前,组织方已经倡议成立“全球危机应对网络”,将政界、企业界、民众联合起来,建立共同的机制和准则,有效的应对下一场可能出现的危机。
【小标题】照亮未来之路
达沃斯论坛迄今已41届,已然迈入“不惑”之年。身处达沃斯之巅,冷风清冽,各界精英们也更加世事洞明,头脑风暴也格外热烈。虽然难以“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但在四十年经验基础上,大家还是对未来十年乃至四十年,给出了大胆猜测。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对“新现实”,精英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未来十年全球经济的增长点何在?对此,各方观点并不尽相同,甚至是背道而驰。
在会议开始前,“世界经济论坛”组织方与麦肯锡共同发布报告,提出要支撑全球经济复苏,未来10年全球需要新发行100万亿美元的债券。当前全球信贷总额为109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未来十年信贷规模将翻一番。而在2000年全球信贷为57万亿美元,过去十年同样翻了一番。然而此后接连发生美国次级债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信贷膨胀的后果世界已经看到。不少人士担心,在当前债券市场治理结构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信贷规模继续大幅膨胀,将置世界经济于何等危险的境地?
埃森哲全球战略咨询主管马克·斯佩尔曼(Mark Spelman)也直言反对。他指出,过去十年全球经济的增长是由借贷推动的,但这个十年已经结束了。世界经济需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对于未来十年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斯佩尔曼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首先是人口老龄化。比如英国十年内将有17%的人口超过60岁,这在以往都被看作社会问题。但斯佩尔曼指出,这对许多行业将是重大发展机会,比如老龄化将带动一系列的医疗产品、新的金融产品以及旅游业的新机会。其次是原材料,全球人口膨胀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导致原材料短缺,但这同样会带动能源、矿产、粮食、水等一系列领域的创新,更好、更有效利用原材料,推动新能源、电动汽车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三是技术进步,主要是在计算机领域,云计算、超速宽带、机器人、遥感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将带动教育、化学、公共服务、交通、消费品等诸多行业的革命性进步,同样可以产生巨大的增长潜力。
达沃斯之巅展开头脑风暴,资金、技术、需求,都可能是未来增长的源泉。但联合利华的总裁保罗·波尔曼(Paul Polman)格外强调,发展中国家市场将是联合利华未来十年获取增长动力的重点。这家在170个国家都建有分支机构的消费品巨头,在2010年80%的销售增长额都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波尔曼则表示,“而在未来10年内,联合利华的目标是,全部销量的70%都将是在发展中国家,欧美发达国家的销量仅占到30%。”
除了未来十年,波尔曼还看得更远。他指出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6亿,比目前水平增加30多亿,但这却并不仅仅意味着消费品市场的增长,按照当前的消费模式届时地球将无法承受。更多的人口、更少的资源,如果按照当前的消费模式发展将酿造毁灭性的人类危机。联合利华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波尔曼说,“我必须要鼓励创新,寻找替代的可持续能源,寻找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现在是改变的时候了,这就是我来到达沃斯的原因。”
波尔曼说,在未来十年需要改变理念的不只是生产厂商和消费者,市场分析师和投资者同样需要改变理念,需要用新的眼光去评估当前股票的价值。市场投资不能仅看企业的短期利润,更要理性评估其长期、可持续的增长。
人生四十不惑,达沃斯论坛自诞生之日起却已显“不惑”境界。施瓦布为达沃斯设定的成功密码就是,“这里并不制定决策,我们重在推动对话,推动理解”,达沃斯论坛秉持 “平等”“非正式”“发人深思”三大价值观,重在建立“各利益相关方”的平台。在达沃斯,国家元首带随从最多不过10多个人,世界首富经常是单身前往,各界精英们拿杯酒一站两三个小时的相互聊天。正是这样的氛围,让全球各界领袖激动不已,思想火花相互激励迸发,集体智慧的成果,在数十年内引领着世界主流思维。(完)
我最近在玩和讯微博,很方便,很实用,你也来和我一起玩吧!
去看看我的微博吧!http://t.hexun.com/5588064/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