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末天寒的时候,被网友尊称为“冒死爷”的老人钟吉章没有被单位续聘。这个在去年广州亚运会前通过网络发帖,揭露广州地铁三号线北延段的工程验收报告作假的真心英雄,在以“冒死陈言”的一鸣惊人走红之后,没有迎来一个属于他自己温暖明亮的春天。
我注意到,不但原单位将他放逐了,原本想聘请的企业在得知他曾“捅出”地铁三号线的事情后,也收回抛出的绣球。“冒死”之后,“爷”很孤独。而这样的孤独,其实属于整个社会。
“冒死爷”的命运引人感慨唏嘘。很多人或是斥责单位的冷漠无情,或是感叹世态炎凉,或是对钟吉章表达同情。那种低头只顾自己的职场哲学也许因为“冒死爷”的遭遇,会得到许多认同。为了平常不被穿小鞋,遇上关键问题时,一些人自然不敢做“爷”。
我前些天看了一部电视剧,叫《草根王》,王志飞与张国立演的,讲的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卫的往事。其中“朱山爷”、“袁五爷”、“贝勒爷”一干人等,为当上“爷”进行博弈较劲,很有意思。看完之后,我明白了,“爷”是不好当的。那种只想为自己利益当“爷”的人,最后终究会从高高在上的头把交椅上摔下来。草根能称王称爷,最离不开的就是公共立场与道德情怀。
这是早就告别旧时代的多元价值社会,人们把钟吉章老人称为“冒死爷”,并不再有那种封建流俗的意味,而是带有更多的亲近与敬意。这位“爷”的公共立场与精神价值,无疑具有先锋与引领的意义。但对这样的“爷”,今天的人们虽然心向往之,行却避之,这到底又是为什么?
海子有句经典的诗,叫“秋天深了,王在写诗”。有太多这样孤独的“王”,并不是世俗标准的尊者,但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却是主人,因为他们拥有笃定的信仰。哈维尔在《狱中书简》中这样写道:“你看到,我比大多数人更少幻想,因为我更不需要它们,因为我信仰。信仰什么?很难说。信仰生活,也许。”只有真正信仰者,才能成为精神之王。
不必讳言,在特定的环境下,即便是法律、善良、正义、公平等等应该属于普适的生活信仰,也会面临的孤独与摒弃。尽管“冒死爷”揭露了黑幕,显得太过“不识时务”,但是,谁也不能否定他行为本身的正当与正义。当然,作为一名专业工程师,他的行为,也就是在从自己良心、道德、伦理出发,就像发法官不徇私枉法、记者不做假新闻一样,也属于应有的职业伦理道德。
悲哀的是,基于公共立场与道德伦理的行为,却得不到单位认同,甚至让无数人引以为戒,这至少表明,相关制度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激励价值。种种事实也证明,有一些制度甚至不鼓励有良知的人们从公共利益出发,因为背后涉及到种种利益博弈与责任界定。甚至,诸如“制度性歧视”、“制度性报复”之类现象,还在不断消解着人们的良知,把人从公共立场中剔除出去。就像在南京“彭宇案”之后,遇上摔倒的老人,很多人都在畏惧中缩回原本已经要伸出的手;就像“冒死爷”职场遭遇如此尴尬的孤独。
于是,在现实之中,“爷”越来越少,很多人乐呵呵自嘲在“装孙子”。问题是,都不做“爷”,到最后就连“孙子”都做不成呀。在我看来,没有必要过度渲染“冒死爷”孤独境遇的悲凉。事实上,他自己也强调,“扣工资不聘我了,我仍觉得值得”,这实际就是一个“精神劳动者”的荣光。更重要的是,良知就是一种自我审察,它从来也不必须是基于某种大环境变化之后的行为,甚至,良知就应该走在保护良知的制度之前。
抛开世俗标准,不难发现,“冒死爷”没有等到春天就被放逐,只是属于社会的孤独。很多人以为“冒死爷”很孤独,其实那是属于未来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