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呼唤人力资源深度开发


民工荒呼唤人力资源深度开发
杨于泽

 

  兔年春来,遍布各地的企业和工地又开工了,民工荒的惊呼又起。有资料显示,现在农民工后备力量每年比此前高峰时减少600多万,三年少了2000万。根据《第一财经日报》昨天的描述,中西部开始与东部展开争抢农民工的激烈竞争。
  民工荒旧闻新炒已多年,全国人力资源不够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舆论一直呈现两个导向:一是借民工荒为由头,呼吁企业提高民工待遇,呼吁城市善等农民工;二是提倡各地放低身段,“争抢”农民工。似乎这样一来,民工荒就可以得到解决,至少可以“缓解”。
  善待农民工,这自然没错,但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无论城市如何善待农民工,也不可能增加农民工的总供给。现在农村居民打工挣了点钱,农村二三产业有所发展,农民在乡村有了一些就业机会。城市和企业通过提高农民工待遇,可以把一些准备留乡的农民工吸引进城,但这种增量有限。地区之间争抢农民工,也不会增加农民工的数量,相反,民工荒的情况将会越来越严重。
  这就意味着,中国长期保持目前的产业结构是不现实的,目前各地争相发展的初级制造业,不仅面临环境、资源、能源瓶颈,而且面临人力资源的瓶颈。东部发达地区必须引领中国的产业升级,从对人力资源量的依赖中跳脱出来。
  但产业升级非一日之功,中西部与东部对农民工的依赖将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存在,农民工的供给必须跟上。但这种供给不可能是增加农民工的总量,而只能是“挖潜改造”,在现有农民工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对全国的人力资源进行结构性开发,从而改变农民工作为人力资源的结构,使之更加符合不同地区对农民工的需求。
  农民工作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本身就存在一个开发的问题。过去,因为这种资源到处都是,不太值钱,我们不讲开发,粗放使用,这么一干就是二三十年。现在所谓民工荒,并非农民工总量真的少到哪里去了,在很大程度上,它仍然是一个结构问题,有些农民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些企业招不到自己急需的员工。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课题,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人力资源开发,就是对人力资源进行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从“农民工”转型为企业所需的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员工。我国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青年具备一定文化素质,但还不是企业可用的员工,他们在上岗前必须接受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在这方面,各地政府近几年已建立某种制度,并且有了一定财政预算保障。但从市场需求来看,政府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各地与其“争抢农民工”,不如扎扎实实开展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农民工,不仅可以改善人力资源的结构,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而且增加农民工技术含量,增加他们的打工收入,可谓一举多得。在民工荒时代背景下,善待进城农民工是势所必然,而由政府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本身就是一种善待,而且“善”能生“善”,惠及企业和农民工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