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总在寂寞的时候才想起我的好
“没有农民工,处处不方便,城市确实离不开他们。”最近这几天,不停地有南京市民向本报倾诉春节里的烦恼:想吃点新鲜蔬菜,菜场关着门;想到楼下吃盆酸菜鱼,餐馆关着门;想去剪剪头发清爽地过年,理发店关着门;想去印盒名片,就连复印店也关着门!“农民工一回乡过年,城市就进入‘服务真空期’。”昨日,市民徐先生托本报记者向“省两会”捎话:“请代表、委员们想想办法,让民工兄弟也能真正在城里安家。”让人欣喜的是,就农民工尽早成为“新市民”的问题,团省委已有专门的建议,南京市更是拿出了给力的举措。(9日扬子晚报)
买菜、理发、找保姆,每当春节来临,诸如此类的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让城市人倍感困扰,并且似乎若有所悟:原来,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地离不开外来工提供的各种服务。
其实,不用说节日,就是平常,如果真离开了那些外来务工大军,城市居民的服务同样会乱套,尽管这些城里人的优越感很强,收入、福利不错,但却并非能真正做到“自食其力”的群体,相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外来服务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这些也许看上去只是个别市民、家庭的需求和感觉,其实又何尝不是整个城市各种服务产业链的现实生态,每年春节到来之前的保姆荒,春节过后不少企业面临的用工荒,都把平时相安无事时掩藏着的劳工供求矛盾凸显出来。9日的第一财经日报报道说,由于经济版图的调整和后备力量的缩减,如今中西部正展开对农民工的争夺战,更表明外来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
然而,就在最近一段时期,有关歧视、排斥外来务工人员的声音时有所闻,有的觉得外来工是包袱、累赘,会增加城市在就业、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压力,有的则试图把限制外来工进城、提高准入门槛作为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首选方案,更有人则毫不客气地认为农民工素质低,有碍城市文明发展。殊不知这些外来工尽管收入低、福利差、缺保障,却是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的城市建设者、贡献者和服务者,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点。
面对民工荒,一些企业总会想到提高薪水、改善福利等措施来解决燃眉之急,但民工荒难题却依旧年复一年地存在;如今,一些地区不只用岗位和收入保障吸引人,而开始着手创造公租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环境,正如有识之士所言,不但要“有薪”还有“有心”,不仅要“留人”还要“留情”,不啻地着眼长远、深层次的明智选择。
诚如有首歌唱的,不要总在寂寞的时候才想起我的好,对待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又何尝不是如此。平时感受不到他们存在的价值,而遇到不便或者有所求时才想起已经离不开他们,是不该有的短视,更是缺失城市人情味的冷漠。因此,城市管理是个浩大而复杂的大工程,遇到难题不能总想着把外来人员一赶了之,而应该统筹考虑。更重要的是,平时对农民工不妨多一些人性化的关怀,让他们也尽可能多地享受发展成果,给他们以应有的归属感,让他们沐浴在城市关怀的春天里,城市的和谐与未来也才更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