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房潮、崩盘说、拐点初现、量价齐跌……近段时间来,楼市的种种迹象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寒冬已至”之感。这说明了限购令这剂抑制楼价上涨的猛药,在楼市调控中初见成效。然而,今年执行限购的46个城市中,有45个城市的限购政策即将在本月底到期。作为本轮楼市调控的重要砝码,在未来限购令将走向何方,备受公众关注。
在目前执行限购政策的46个城市中,除了像海口这类并未明确规定“限购令”何时停止执行的城市外,还有明确规定截止时间的城市,包括厦门、济南、青岛、石家庄、长春、贵阳、南宁以及合肥,而除了南宁设定的截止日期为2012年2月29日外,其他8个城市限购截止日期均为2011年12月31日。而这8个城市均未表示是否将延长限购政策的执行期。
本轮楼市调控堪为“史上最严很多技术本身并不难,难的是技术之后的大规模普遍商业化。
在电视行业里有一句话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内容为王”。这是传媒大亨雷石东的名言。这么多年来,中国电视的内容创作一直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也在和世界上的制作方法不断接近。
可是我们在内容生产的理念上却一直与世界有一定的距离。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在节目中引入科技基因的动力不足。
事实上最近几年,由于新媒体技术的进步,社交媒体的兴起,电视节目的制作已经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利用科技和全新传播理念制作电视节目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而新媒体的崛起也令他们对内容的需求一下子上升。中国电视剧市场就活生生被视频网站给炒热起来。最新的数据是一集电视剧的购买价已经达到186万人民币。
eMarketer关于美国新媒体电视内容服务市场的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新媒体电视内容服务市场收入规模为4.3亿美元,预计到2011年美国新媒体电视内容服务市场收入规模将达到26.3亿美元。新媒体的内容制作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内容市场。可是这个市场远未被满足。
在中国,我们看到的是传统电视节目大容量的内容平移,即在电视节目内容形态基本不变的状况下,被平移到手机、网络、地铁等新载体上。许多所谓新媒体公司所做的工作就是转码、转格式。观众在地铁里,公交车上看到的内容都是在电视台播出过的内容。而这一切,显然远不是观众所期待的。
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的安迪·卡文(Andy Carvin)在埃及和利比亚事件中使用Twitter进行新闻报道。卡文先生并没有亲身到现场,而是远在万里之外的华盛顿特区办公室。但卡文选择、验证和重新组织来自数百个Twitter消息发布者的内容。他收听这些真正身处事发地点的人(或了解情况的人)的消息。然后对这些微博内容进行筛选后进行报道,这样做已经改变了新闻报道的方式,他用另一种“道听途说”的方式进行报道,不过这样做还不够酷。半岛电视台引入一种软件Storify,它是由前美联社记者Burt Herman创办的。用这个工具可以自动地拉取,筛选上的消息,并梳理出适当的故事线。通过它做出精彩的电视新闻报道节目。这样的内容聚合生产工具已经得到全球媒体人的重视。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0年3月发布的一项调查发现, 37%的美国互联网用户,或者说29%的美国人口,通过在诸如Facebook或Twitter等社交媒体网站上发帖,对新闻的创作、评论或传播做出了贡献。社交媒体正在影响传统电视新闻的制作,编排以及播出。而试图从社交媒体上获得新闻素材和新闻内容,甚至推动新闻内容的发展已经成为今天我们电视人更多实践的方面。
传统电视由于其广播的传播特性,实际上是很难实现双向互动的,即使数字电视宣称具有这样的互动功能,但是从世界上数字电视,双向传输最好的英国的经验来看,这也是失败的。可是在当下,这样的互动又偏偏是所有节目制作人必须要考虑,必须要解决的。于是传统电视节目的互动进入了所谓“第二屏(Second Screen)时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屏战略”。“双屏战略”很好地解决了电视节目双向互动的能力。这就属于电视节目内容利用新媒体得到加强。透过智能手机、PAD等的小屏,观众能够私密地与电视台节目实现互动,获得电视节目在大屏里无法传送的个性化的、私人化的更多内容。这已经广泛地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如上海电视台娱乐频道已经提出要在2012年实现所有节目的App化。这是个强烈的信号,也体现了电视人在新媒体方面的胆识。
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显示设备已经让观众在家里打开电视机的时候忙活开来了。多的不说,仅电视购物就是个多任务形态。而观众现在可以通过用手机扫描电视屏幕上的二维码实现轻松购物的体验。这不是传说,而是韩国乐天电视购物频道已经做了的事情。利用iPad可以和电视节目实现同步,这也是迪斯尼为旗下众多电影电视节目开发的App。这样可以让观众更多地观看经典影片,让老片子获得新生。给一个重温旧片的理由,那就是可以拿新设备和老片子做一个同步的沟联,获得全新的使用体验。
今天的技术已经改变了内容生产的流程和创意的模式。新技术并不只是带来品质的变化,视觉体验的提升,更多带来的是整个体验生态的革命。当视频网站不断强调“网台联动”期待利用传统电视的力量树立自己的品牌,带来高的流量的时候,我总是想,你们干嘛不自搞一套,你们干嘛不去革命那老得不中用的电视制作呢?相信在新技术新理念基因的植入后,电视内容的生产会有更多的变化。王者还将是王者。厉”,开行房产税试点、祭出限购令、加快推进保障房建设等调控利刃,让开发商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面对即将到期的限购令,无论是民众还是开发商,都在对此持着一种观望的态度。那么限购令还能坚挺多久?会不会造成楼市的报复性反弹,让人颇为忧虑。
当然,也有一些城市对此作出了反应。海南省海口市就率先对外做出继续执行楼市限购政策的表态。有关负责人表示,海口限购令没有期限,将根据国务院有关要求严格调控房地产市场。
诚然,作为第一个明确不放松限购令的城市,海口的表态符合了业界的预期。试想一下,如果限购令在多方观望之中贸然松绑,各路游资必然蜂拥而上,房价或将迎来新一轮报复性反弹。但是,当前的问题在于,限购令还能抗着楼市调控这面大旗走多远?
另外,据公开的市场数据测算,今年前11个月,全国130个主要热点城市的土地出让金较去年同期的1.7万亿元减少了近5200亿元,降幅达30%,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面临紧张局面。这说明了这项旨在打压房价的调控政策必然也触动了上游土地市场,而地方政府的切身经济利益也会因此而受到牵连。
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减或是各地财政不可承受之重,而土地市场的冷清意味着地方财政将更加捉襟见肘。而地方政府作为限购令的执行者,你可以想象这背后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在这样的语境之下,今年10月佛山市宽松版限购令上演“半日游”闹剧,云南曲靖政府“奖励”开发商两亿卖地款的暧昧迷局,也就不觉得“神奇”哦。
限购令直接将部分投机资金阻挡在楼市之外,调控绩效可谓立竿见影。但是毫无疑问,作为一向行政色彩浓厚的限购令,绝非长久之计。在游资与楼市之间,限购令这道符,担当着收紧房价缰绳的重要角色,而地方政府作为限购令这张大符的发放者与执行者,却面临着政令压力与财力不足的两难抉择。权当“救心丸”的限购令必然不能担当长期的“救命药”,以完善的制度替代限购令,让楼市趋向该行走的轨道,是当前楼市调控的必修课。限购令能走多远?限购令之后谁来抗起大旗?是以房产税等经济手段逐步替代“限购令”这样的行政手段,这是一道需要有关部门去解答的命题。
内容创新的科技基因
评论
编辑推荐
2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