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圆明园客观上是“破坏”历史


  2011年12月7日《海南日报》有文章指出,近日,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关于对重建圆明园进行论证的建议一经“露面”就引发了各方关注。多年来,关于圆明园的“存”“修”之争也一直持续,“废墟派”主张应保留圆明园遭焚毁后的残迹以警示国民勿忘国耻;“重建派”则称重建可恢复民族荣光,抚平历史创伤。

  有关圆明园重建与否的争论,诚如其言。

  应中国经济网之邀请,2011年12月7日,笔者以中国传统文化论坛常务理事的身份,与“重建派”代表人物之一的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刘阳先生对垒“中经名博会”。

  在“中经名博会”节目录制现场,刘阳先生一如既往地阐述了其“重建派”的诸多理由。

  然笔者作为“废墟派”的代表,觉得无论有关专家、学者等群体把“重建”说得多么天花乱坠,但归根结底,任何形式的“重建”圆明园,客观上都是“破坏”历史。

  首先,选择什么历史时段的圆明园予以“重建”,这本身就是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即想把圆明园“重建”成什么样子呢?

  有关历史资料告诉我们,圆明园规模性的建设开始于康熙46年(即1707年),而至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烧毁“三山五园”时,圆明园也没有完全建成。此后,圆明园再次经历了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的“劫难”。在民国和文革时期,圆明园又一再遭受破坏。

  不少“重建派”人士认为,“重建”圆明园,就是重新搞一些建筑物,兴建一些园林,甚至可以摆放一些古董、字画之类的。其实,所谓圆明园的历史,远不止这些。而尤为重要的是,究竟选择什么历史时段的圆明园予以“重建”呢?

  譬如,仅就英法联军火烧之前的圆明园而言,它不仅包括园林、宫室、金银财宝等等,而且还包括皇帝、宫女、太监等等大活人。假如现在“重建”圆明园,难道还能请回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等圆明园的老主人及其“奴才”宫女、太监之类的大活人?难道还能一一找回被西方列强烧毁或抢走的古董之类的吗?假如没有这些鲜活的人物和古董之类的,以及昔日的精气神,那么“重建”后的圆明园,毫无疑问就是徒有其形。另外,在现有圆明园之前的圆明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谁能说得准确无误呢?是的,世间确实尚存有不少文献资料,但那上面记载的是昔日之真正的圆明园“全貌”吗?圆明园里面究竟有多少古董字画、有多少花草树木,各种建筑的“高矮胖瘦”等等又是如何,那些文献资料上面难道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分毫无差吗?如果“重建”圆明园,谁可以保证其设计方案跟圆明园原貌毫无二致?世界上难道真会有这样能让昔日圆明园完全“起死回生”的神仙?如果没有,那么要一个“赝品”,究其本质无非就是忽悠人罢了。同时,还不排除有些人是出于某些私利而力主“重建”圆明园——制造“赝品”。尽管其打的旗子是可以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保护历史等等。

  其次,无论选择什么历史时段的圆明园而予以“重建”,其实都是对其它时段的历史破坏,也是对选择“重建”那段圆明园历史的“破坏”。

  譬如,依照“重建派”一些专家的观点,现在可以选择性地“重建”当年圆明园辉煌这一历史时段的部分景观。如此,确实可以节省不少财力、物力、人力,而减少“重建”的阻力和压力,也可以为将来的“扩建”圆明园埋下伏笔。但是,如果选择性地“重建”,那么其它时段的圆明园历史其实就被隐形地“破坏”了。

  是的,也可以将辉煌历史时段的圆明园全部予以“重建”,但是,这样的重建,难道不是“破坏”当年了西方列强火烧圆明园的那段国耻之历史吗?难道也不是“破坏”了民国和文革期间的圆明园历史吗?当然,可以在“重建”圆明园的同时,保留那一部分现有的景观,但此种保留,不也是“破坏”圆明园辉煌时期,以及其它时段的圆明园历史吗?

  其实,对于选择“重建”的那段圆明园自身而言,也是一种“破坏”,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即谁也无法“重建”出跟原来的圆明园景点一模一样的“赝品”。

  除上述原因之外,留存历史记忆,维持圆明园现状,让圆明园在历史长河中接受风雨的洗礼,即顺其自然地沿其轨道发展,乃至消亡,这事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历史、保护历史,也是遵循宇宙之道。

  不少“重建派”人士认为,“重建”圆明园,保留一些现实的东西,有利于保护历史,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不然以后就会丧失了一些历史记忆,而不利于保护历史,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也影响文化的传承。这些,其实是思维误区。诚然,圆明园假如完全消失了,就一定意义而言确是一种缺憾,但世界上的任何人事物最终都会消亡,这是自然规律、宇宙之道,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譬如,中华人文始祖伏羲之遗址,在“羲皇故里”——甘肃省天水市,几乎已经没了踪影,但全球亿万羲皇子孙,并未遗忘伏羲及其空前的伟大功绩,而是深深地感念着伏羲,并将其所创立的以易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传承、弘扬至今已有万年的历史。而有专家主张“重建”圆明园的某一个景点,其说法之一就是此处慈禧太后还用过膳。诚然,站在有关专家的角度,慈禧太后“用膳”确有研究意义,但慈禧吃过饭的地方,跟爱国主义八杆子都打不着。相反,大家还会想起慈禧太后吃饭时的那种铺张——置民生和国防等于不顾,而感到是中华民族的悲哀,是国耻。

  至于有“重建派”人士所抛出的“重建”圆明园可以恢复民族荣光、抚平历史创伤、展示清政府的治国理念之类的美其名曰,其实基本上是这群人的一种想当然、一厢情愿,甚至还隐藏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重建”圆明园,确实可以“展示”一些文化、历史,且可以近似地“再现”当年的皇家宫苑。但是,我们首先要明白圆明园当初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尽管后来圆明园一再兴修之后具有了行政职能,但谁也无法否认在很长的历史时段,圆明园确系皇家骄奢淫逸的好处所之历史事实。

  如今“重建”圆明园,难道就是为了展示清朝专制王朝的骄奢淫逸的历史文化吗?抑或难道是为了让现在的民众或达官贵人再续昔日皇族贵胄之骄奢淫逸的历史文化吗?

  诚然,圆明园的建设,也能象征性地体现中西方园林建筑等方面的一些文化精髓。但是,“重建”圆明园,不也得“重现”昔日皇族贵胄的骄奢淫逸之历史文化吗?否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破坏”历史。

  显然,“重建”圆明园,不但抚平不了西方列强火烧圆明园,以及部分中国人后来破坏圆明园所留下的旧的创伤,而且还会造成新的创伤。因为生发于圆明园的众多有关皇族贵胄的骄奢淫逸,会更加长久地浮现于中国民众的脑海中,而钩起更多历史的不幸回忆;因为在中国目前尚有1.28亿贫困人口,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其医疗、教育、养老和住房等等都严重缺乏资金的残酷现实面前,让社会财富化为一座皇家宫苑,这对于中国亿万民众而言,无疑是心如刀绞。

   另外,当年满清统治者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大规模地兴建圆明园,而未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教育、科技和国防等重要的领域,这本身就是一种国耻,而今“重建派”抛出“恢复民族荣光”论,看似颇为有道理,但就本质而言,事实上是延续、重演这种国耻。

  还有什么“重建”圆明园可以体现出清政府的治国理念之类的说辞,也是甚为离谱的,因为有关清政府治国的理念等等,众多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多;因为圆明园蕴含的包括清政府治国理念在内的很多精神层面的东西,早已被西方列强的大火烧得无影无踪了;因为圆明园更多的是体现了专制王朝骄奢淫逸的历史文化。

  正因如此,所以如今大多数国人反对“重建”圆明园。

  是的,留存圆明园的现状,也会让中国民众心灵受到创伤,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面对圆明园的现状,并结合有关历史资料,更能够激发民众的爱国心,且教育人类应当珍惜和平,远离战争这一最为极端的暴力行为。如此,难道不是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吗?

  当然,严格地来讲,“重建”圆明园,确实可以抚平不少“重建派”的托名“恢复民族荣光”、“保护历史”的某些创伤。但是,以牺牲绝大多数国民心理感受,乃至影响其幸福指数提高的方式去成就“重建派”的一些梦想,显然是舍本求末的不智之举。何况,如今假借保护文化、保护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等之名,而大行商业之本质者多如牛毛。尽管确有部分人士内心真是想保护文化、保护历史。

  显而易见,所谓“重建”圆明园可以恢复民族荣光、抚平历史创伤、展示清政府的治国理念之类的美其名曰,事实上基本都是“重建派”的一种想当然、一厢情愿,甚至还隐藏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重建”圆明园事实是“破坏”历史。